光伏限價起效?“有形的手”還有大動作。
撰文 | 潮汐
出品 | 光伏Time
誰都知道光伏行業發展至今,已不再是某一方退讓就能解決問題。當下唯有強有力的統籌機構出現,方能帶來真正的轉機。
但光伏行業協會依然通過一篇文章,讓業內做了一場美夢。
10月18日,光伏行業協會發文指出,202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光伏組件價格持續下滑,招投標市場屢見低于成本的中標價,已嚴重影響行業健康發展。
協會呼吁制定合理的成本參考數據,并根據《招投標法》明確中標價不得低于成本的法律底線。經調研測算,協會將當前N型M10雙玻組件的含稅生產成本定為0.68元/W(不含運雜費),為市場和監管部門提供公允的成本參考,力求穩定市場秩序。
當時多有業內人士質疑其有效性,大多負債運營的光伏企業極度依賴現金流,沒有低價投標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營收,將價格維持在成本線以上就成了奢談。而且,如果《招投標法》真那么好落地實行,就不會現在才被拿出來。畢竟缺乏透明生產成本并不是一個很能站得住腳的理由。
看起來限價挺有用?
那么,光伏行業協會的發文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在隨后的一場開標中得到了解答。
10月22日,中節能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光伏組件框架協議采購開標,共有13家企業參與投標,報價區間為0.675-0.722元/W,均價為0.694元/W。整體來看,協會的倡導似乎確實起到了引導作用。
相較之下,10月21日華潤電力的光伏組件采購中標候選人公示則揭示了市場的另一面——沒有協會參與時的價格競爭會有多激烈。
該項目于協會發文前的10月12日開標,共有14家企業競標,投標單價在0.5308-0.7255元/W之間,均價為0.64元/W。其中,通威股份以0.612元/W的單價中標,刷新了當前組件采購的最低價紀錄,協鑫集成科技和常州華耀光電分別以0.616元/W和0.6173元/W緊隨其后。這場競標可謂慘烈,反映出沒有指導成本下的低價競爭態勢。
當然,即便是發生在協會發文后的中節能組件招標也透露出了一個信息。
其中0.675元/W的報價依然低于協會算出的最低成本。不要小看僅僅0.025元/W的差額,其中意義卻不小。
掙扎的0.68
首先,問題在于協會給出的最低成本到底靠譜與否,能不能代表最優秀企業的成本底線。
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論光伏行業協會的資歷如何,引領行業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嚴謹性已是有目共睹。其給出的成本清單也幾乎無可挑剔,硅料成本35.49元/kg,硅片0.54元/片,電池成本合計0.264元/W,組件的成本為0.68元/W。這些數字能夠代表一線企業最優質產線的成本水平。
此外,協會的成本測算并不包含折舊,因此0.68元/W已經低于真實的生產成本,更低于包括三費在內的全成本。
與0.68元/W的價格持平已經屬于極限理想情況,更不要說低于這個價格。企業敢于打出這樣的價格實際上意味著《招投標法》在執行方面依然有著未知困難。
而這些困難扎根行業已久。光伏行業的競爭不僅關乎市場份額,更涉及資本、投資者和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的博弈。光伏企業為了擴展市場和提升競爭力,依賴大規模的資本投入。投資者在這個“風口”行業追逐高回報,推動企業不斷擴張產能和市場規模。
然而,激烈的競爭迫使企業頻頻壓低價格,有時甚至低于成本線,這導致行業內許多企業陷入高負債和低利潤的局面。
地方政府出于經濟和環保的考慮,往往對光伏企業提供稅收優惠、產業補貼等政策支持。然而,這些支持的前提是企業能夠穩健經營并帶動地方經濟。一旦企業因價格戰而出現財務危機,地方政府前期的投入將可能化為泡影,影響到當地的就業和財政狀況。
有形的手或繼續發力?
在這種情況下,光伏企業必須在資本方、投資者和政府的多方利益中尋找平衡。既要在市場上擴展規模,又需確保財務健康,避免因過度競爭喪失長期發展潛力。
這些深層矛盾不是行業協會一紙發文所能解決的。協會發布成本指導價雖能短期內起到引導作用,但在高資本壓力、激烈競爭、政策扶持等多方博弈下,行業真正的長期健康發展,仍需更強有力的政策和多方協同治理。
就在協會發文后不久,市場上便傳出光伏產業鏈可能將面臨調控的消息。
10月23日,關于國內光伏產業鏈或將實施調控的消息在市場上傳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有消息稱,工信部可能將對硅料生產的單位能耗設定上限,例如每公斤硅料的能耗不得超過50度電。
這一舉措旨在提升行業的能耗標準,推動生產環節實現綠色轉型,同時通過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企業來優化行業結構。若政策落地,部分技術較弱、能耗較高的中小企業將面臨更大壓力,而具備技術優勢的大型企業有望提升市場占有率。
此外,另有傳聞稱工信部可能對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產能利用率加以限制,以此平衡供需關系,抑制低價競爭帶來的價格波動。這類調控措施旨在減少價格戰發生,幫助企業穩定盈利水平,改善產業鏈整體健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