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產和虧損,在TCL中環身上同時出現
撰文 | 小村
出品 | 光伏Time
7月9日晚間,TCL中環(后簡稱中環)發布半年度業績預告,虧損29至32億元,對比上年同期盈利45億元跌幅驚人。作為光伏行業龍頭企業,中環的業績足以顯示行業演進過程。
面對巨額虧損,中環表示行業整體需求還在向上,只是供給過多導致行業陷入整體性虧損。
中環在業績預告中寫道,2024年上半年,全球光伏終端裝機保持穩步上升態勢;數據顯示2024年1-5月,中國光伏新增裝機79.15GW,同比增長23%。但光伏制造各環節產能加速釋放,供需較2023年下半年進一步失衡,短期競爭博弈加劇,為公司經營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報告期內,光伏產業鏈硅料、硅片以及電池片等主要環節產品價格下跌,至2024年第二季度,各產業環節基本處于銷售價格和成本倒掛、普遍虧損甚至現金成本虧損的狀態,經營業績承壓。
中環的觀點幾乎是全體光伏企業的心聲,虧不只虧我一個。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隆基綠能、通威股份、弘元綠能、愛旭股份等知名企業均已虧損。無論是做硅片、電池亦或是一體化企業,更無論是做TOPCon、HJT還是BC,都無法在過剩中幸免。
在大勢面前,企業的努力只是一方面,而中環已經盡力。在業績預告中有一大亮點,經營性凈現金流為正。中環表示,公司2024年半年度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但依舊保持經營性凈現金流為正,堅守經營底線。
對于如何走出現狀,中環亮出了舊的三板斧,即硅片、工業4.0和柔性制造。
中環在業績預告中表示,公司堅定實施全球領先戰略,2024年6月,公司統計光伏硅片出貨月市占率提升至30%左右;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與工業4.0制造方式轉型,加速提升先進產品占比,強化成 2 本領先優勢;在行業 N 型產品加速迭代背景下,持續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滿足客戶差異化需求, 提升相對競爭力;加快資產周轉效率,優化資金結構,確保公司穩健穿越產業周期底部。
中環堅信通過三板斧可以走過周期,7月9日晚,中環在行業整體過剩的情況下,發布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修訂稿)。
該公告內容顯示,本次募集金額將用于年產35GW高純太陽能超薄單晶硅片智慧工廠項目和12.5GWN型TOPCon高效太陽能電池工業4.0智慧工廠項目。
中環的募資意愿最早可追溯至2023年4月,不過募資曾經由于一手募資一手買理財,以及行業過剩問題飽受詬病。
2023年4月,TCL中環宣布計劃發行可轉換債券,募資金額不超過138億元。其中,103億元將用于投資總額達106.65億元的25GW N型TOPCon電池工業4.0智慧工廠項目。
然而,時隔一年,2024年5月23日,TCL中環發布了可轉換債券發行預案的修訂稿。根據最新的預案,發行總額從不超過138億元大幅下調至不超過49億元,縮水幅度高達64.49%。
盡管屢屢受挫,中環依然堅持推進募資進程。
最新發布的修訂稿顯示,公司500MWN型TOPCon電池示范線已實現批量試生產,得益于公司差異化技術,公司現有500MW N型TOPCon電池產線產品良率超過96.5%;量產日均光電轉化效率26.6%,最高26.9%。該效率已經到了行業領先水平,截至最近一次披露,TOPCon龍頭晶科能源N型電池量產效率也僅有26.3%。
中環認為,本次募投項目的建設將實現年產35GW高純太陽能超薄硅單晶材料產能以及年產12.5GW N型TOPCon太陽能高效電池產能,將有利于發揮“G12+疊瓦”產業鏈上下協同優勢,進一步夯實公司核心競爭力,為客戶提供更低度電成本的超高功率疊瓦組件等整體方案,提升整個光伏鏈條的技術能力與商業價值。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以一體化為特征的規模優勢和以轉換效率為代表的技術優勢,是競爭下半場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