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江蘇省發改委發布《關于大力實施綠電“三進”工程提高綠電交易和消納水平的通知》,文件提出:大力實施“綠電進江蘇”、“綠電進園區”、“綠電進企業”三大工程。
通知中強調,江蘇將重點依托新型電力系統技術,提升跨省綠電輸送能力,促進園區與企業的綠色電力應用,力爭到2027年,實現省內可再生能源接網消納能力達到約13000萬千瓦,省區外來電通道輸電能力達到約4600萬千瓦,省區外輸電通道中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達到60%以上。
研究組織帶補貼項目進入綠電交易市場的機制。到2027年,力爭江蘇省綠電交易供應電量達到約400億千瓦時,比2024年增加約3倍。
探索綠電溯源技術應用,積極開展綠電交易溯源、電網潮流溯源等技術的研究;創新開展企業綠電直連試點研究,積極應對歐盟新電池法草案要求,計劃到2027年,我省滿足電源就近接入、達成電力長期交易等技術條件的出口歐盟電池重點企業初步具備電網直連綠電的能力。
通知主要內容如下:
01
積極應用新型電力系統技術
(一)提高跨省綠電輸送能力。一方面強存量,加強網源協調發展和特高壓交直流混聯技術應用,補強制約雁淮直流、錫泰直流等存量通道輸電能力短板,有效提高錦官、白鶴灘水電站等高峰送電能力,著力提升現有輸電通道利用水平和清潔能源輸送占比。另一方面優增量,加強內蒙古~江蘇特高壓輸電項目配套電源、接網方案的規劃研究,重點推動適應大規模新能源輸送的特高壓柔性直流技術等創新應用,提高電力余缺互濟、時空互補、多能互換能力,實現綠電資源優化配置。到2027年,我省區外來電通道輸電能力達到約4600萬千瓦。
(二)提升省內綠電消納水平。加快規劃建設揚鎮直流工程、南通~蘇州GIL過江通道加強工程,應用“嵌入式”直流、“交改直”、移相器等技術,提升北電南送輸送能力和電網潮流調節控制能力,支持新能源和新型儲能開展構網型應用,探索深遠海風電柔直接網,加強負荷中心本地電源支撐能力,形成交直流混聯、柔性發展、適應性強的新型電力系統,提升新能源高滲透率的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適應綠電快速發展需要。到2027年,我省可再生能源接網消納規模達到約13000萬千瓦。
(三)探索綠電溯源技術應用。積極開展綠電交易溯源、電網潮流溯源等技術的研究,基于電證合一交易、區塊鏈標記、電力潮流計算等方法,根據需求為綠電使用提供邏輯溯源、物理溯源等方案,研究不同時間、不同地區度電含碳量差異化用電碳排放因子核算機制,探索分鐘級、多節點的電力碳流實時追蹤實現模式。到2027年,初步構建省級電網綠電和電碳核算研究體系。
02
大力開展“綠電進江蘇”工程
(一)爭取更高比例的綠電。進一步優化配套電源,將原主送煤電的特高壓輸電通道輸送更多風電、光伏電量,重點通過雁淮直流、錫泰直流和吉泉直流等三條特高壓輸電通道,加大力度組織山西、內蒙古、新疆等跨區跨省綠電交易送入我省。到2027年,我省區外輸電通道中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達到60%以上。
(二)爭取更大規模的綠電。加快推進內蒙古~江蘇特高壓輸電通道規劃建設工作,進一步落實鄂爾多斯約800萬千瓦光伏、400萬千瓦風電等配套電源,確保項目盡快核準、及時開工,力爭在2027年底前投運,實現更大規模的綠電輸送我省。
(三)爭取更大范圍的綠電。加強合作交流,多措并舉,拓展省外綠電資源,持續強化與西北、東北地區新能源富集省份溝通銜接,利用特高壓輸電通道富余能力,積極組織開拓省間綠電交易規模。
(四)爭取更多形式的綠電。積極推動我省新能源市場化并網項目進入綠電市場,推廣分布式新能源聚合參與綠電交易,按國家要求研究組織帶補貼項目進入綠電交易市場的機制。到2027年,力爭我省綠電交易供應電量達到約400億千瓦時,比2024年增加約3倍。
03
加快推進“綠電進園區”工程
(一)率先在沿海布局。對《江蘇沿海地區新型電力系統實施方案》(蘇發改能源發〔2023〕1064號)中明確的鹽城大豐港經濟開發區、南通洋口港開發區、連云港徐圩新區等10個新型電力系統應用試點園區,通過優化源網荷儲整體規劃,根據園區附近的海上光伏、風電等建設進度,以綠電就近就地和可溯源為目標,創新規劃布局高比例的綠電專變、綠電專線,并支持園區開展交直流配網、新型儲能、多能互補、虛擬電廠、智慧調控、風光功率預測等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綜合運用,于今年12月編制完成《沿海地區新型電力系統試點園區綠電接網消納規劃研究報告》,提高綠電就近就地消納能力,促進園區出口產品碳足跡及區域內碳排放因子有效降低,形成沿海地區綠色低碳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的集聚效應。
(二)加快在蘇南應用。綜合考慮蘇南地區新能源資源和綠電需求,蘇南每個設區市可推薦一個外向型經濟較明顯、具備綠電高效利用條件的試點園區,開展蘇南工業園區新型電力系統發展方案研究,通過積極引入區外清潔電力,結合特高壓直流受端接入、關鍵輸電通道能力提升、城市高密度區域供電能力提升等應用場景,探索推動先進靈活高效的輸配電技術在蘇南地區應用,于2025年4月組織編制完成《蘇南地區新型電力系統試點園區綠電接網消納規劃研究報告》。
(三)逐步在全省推廣。根據沿海和蘇南地區試點園區的規劃建設經驗,在我省其余設區市推廣應用,每個設區市可推薦一個新型電力系統試點園區,結合當地及周邊新能源發展、產業發展、外貿需求等情況,開展新型電力系統試點園區規劃研究,于2025年6月組織編制完成《新型電力系統試點園區綠電接網消納規劃研究報告》,將園區附近的陸上光伏、風電就近、就地、就低接入電網,建設源荷適配的網架結構,完善分層、分時調度機制,提升園區整體自管理、自平衡、自調節能力,支撐新能源就地平衡消納。到2027年,力爭我省綠電就近接入園區的電網輸配消納能力新增約1000萬千瓦。
04
重點推廣“綠電進企業”工程
(一)積極打造綠電服務營商環境。開展綠電交易政策宣貫和調研,深入了解企業對綠電交易需求,鼓勵各設區市發展改革委協同省電力交易中心設置市縣級“綠電綠證服務站”,支持在政務大廳、供電營業廳等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場所創新設立綠證綠電交易服務窗口,全力為企業提供近距離綠電服務。提高綠電交易的服務水平,提供更加便捷的綠電交易、結算方式,支持發用雙方開展多年度綠電交易合作,通過長期協議固化綠電供需和價格,推動企業提前鎖定綠電資源。
(二)創新開展企業綠電直連試點研究。積極應對歐盟新電池法草案要求,在電力管理體制、技術規范和電價政策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適時選取部分對綠電需求迫切的出口歐盟電池重點企業,開展電網企業綠電直連技術方案評估,因地制宜打造綠電直連項目,創新我省綠色電力接網供應機制,提升我省電池等重點行業產品綠色競爭力。計劃到2027年,我省滿足電源就近接入、達成電力長期交易等技術條件的出口歐盟電池重點企業初步具備電網直連綠電的能力。
(三)提高企業綠色發展綜合能力。支持制造型企業充分利用廠房屋頂、停車場和廠區空地等區域,開展分布式光伏、風電項目建設,提升綠電消費比重,打造綠色制造工廠。積極應對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能耗大的特點,通過開展分布式綠電自發自用、優化數據中心運行等途徑,充分挖掘算力中心等新型負荷調節能力,實現綠電與算力中心協調優化發展,培育綠色數字經濟新業態。
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