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晉北持續一周的暴雨終于停歇。國家能源集團包神鐵路神朔公司三岔供電工區雨后巡視發現三南貫通線90號桿突發險情,強降雨沖刷出一個長7米、寬4米、深2米的巨大深坑,坑沿距離電桿根部僅剩2米。裸露的黃土在積水中不斷坍塌,電桿基礎岌岌可危,隨時可能傾倒。
早上6點,供電專業主任李建斌和三岔供電工區工長率先踏入泥濘現場,褲腿瞬間裹滿泥漿。“必須搶在雨歇窗口期!如果再來暴雨,后果將不堪設想!”他隨后與馮明亮蹲踞在坑邊,用樹枝在泥地上勾勒搶險方案。“三南貫通線承載著三岔站信號備用與生活用電,此桿絕不能倒!”李建斌拍著馮明亮的肩膀決斷,“采用人工打圍樁加沙袋方案,先筑兩道防水墻阻斷滲水,再回填加固基礎。你調度人力物資,我協調技術保障——五小時內必須拿下!”一場與隱患爭分奪秒的攻堅戰,在泥沼深處打響。
6點30分,二十名搶險隊員乘坐搶險車準時抵達。車剛停穩,隊員們就扛著打樁機、鐵鍬、繩索跳了下來,雙腳剛落地就陷進半尺深的泥漿里。有的青年隊員沒站穩,踉蹌著差點摔倒,旁邊的老隊員趕緊伸手扶住他,笑著打趣:“小子,這戰場可比訓練場帶勁多了!”
圖為作業人員打木樁
馮明亮踩著臨時鋪的木板走到隊伍前面,他的聲音在空曠的田野里格外洪亮:“都看清了!坑沿離電桿只剩兩米,隨時可能坍塌!一組五人,跟李祥組長沿坑打環形松木樁,間距五十厘米,入土深度一米二以上,這是咱們的第一道骨架!二組十五人,跟我堆沙袋墻,首道墻必須徹底隔開坑體和電桿,這是保命的堤壩!三組五人,清理周邊積水,把物資通道打通,別讓沙袋運不過來!”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每個人沾滿泥漿的臉:“記住,我們不是在干活,是在跟老天爺搶時間!電桿倒了,整個站區都得停擺,明白嗎?”“明白!”二十人的吼聲震得樹梢上的水珠都掉了下來。
“鐺!鐺!”打樁錘聲撕裂曠野。一組組長李祥緊盯水平儀,泥漿覆蓋的臉上汗如雨下。雨后地面酥軟如棉,每根兩米長的松木樁都需經受數十次重錘方能站穩。隊員們的膠鞋深陷泥潭,每拔一步都帶起大坨淤泥,臨時木板在泥漿中只能靠人肩扛手推。九點整,當最后一根木樁被穩穩砸進土里時,李祥才松了口氣。百余根松木樁沿著坑邊圍成一個整齊的圓圈,像一圈忠誠的衛兵,將搖搖欲墜的坑體牢牢箍住。他掏出手機看了眼時間,比預計提前了半小時,嘴角忍不住向上揚了揚。
圖為作業人員正在搶險
二組的沙袋墻同步推進。浸透雨水的沙袋重逾30公斤,隊員們迅即在泥濘中架起人鏈。“一、二、三!傳!”青年隊員張藝若雙手磨得赤紅,沙袋在嘹亮的號子中穩穩飛渡。馮明亮在墻基處厲聲喝令:“錯縫堆疊,如砌磚墻!踩實!壓死!”“首層埋土20厘米,防滲水掏空!”
10點,一道長8米、高1.5米的首道銅墻巍然矗立,將險情徹底隔絕。第二道墻增高50厘米,重點加固東北側易塌區。隊員們采用沙袋逐層堆疊,既提速增效,又增強整體剛性。與此同時,李建斌嚴密監測電桿傾斜度:“誤差在安全范圍內,但不可松懈!”他轉向即將開始的回填工作高喊:“底層先鋪碎石,上層沙土分層夯牢!基礎必須萬無一失!”此時,三組的隊員早已把周邊的積水排得差不多了,碎石和沙土也同步到位,隊員們又架起人鏈,把碎石袋傳到坑邊,再倒進墻內。“慢點倒!別砸到樁子!”李祥在旁邊提醒著,他指揮隊員用鐵鍬把碎石攤平,再用夯機一點點壓實。
圖為作業人員搬運沙袋
張藝若和幾個年輕隊員負責運沙土,裝滿沙土的袋子比沙袋更沉,他的肩膀被勒出了深深的紅痕。老隊員看他累得直喘,讓他歇會兒,他擺擺手:“沒事,我年輕,扛得住!”
馮明亮拿著鐵鍬把沙土拍實,他的工裝已經看不出原來的顏色,褲腿上結著厚厚的泥殼。“再加把勁!還有半小時!”他看了眼手表,朝大家喊道,“想想站區里亮著的燈,想想列車安全駛過的樣子,這活兒干得值!”
11點20分,最后一捧沙土被夯實。李建斌再次測量電桿傾斜度,顯示0.2度,比之前還穩了些。他長舒一口氣,對馮明亮笑道:“成了!這桿子保住了!”馮明亮抹了把臉,原本沾滿泥漿的臉上露出兩道干凈的痕跡,他掏出手機:“來,大家合個影!”隊員們聞言都湊了過來,有的拄著鐵鍬,有的靠在沙袋墻上,每個人都渾身泥濘,卻笑得無比燦爛。照片里,兩道沙袋墻像鋼鐵臂膀護著電桿,背景是湛藍的天空和遠處的青山。
11點30分,搶險車緩緩駛離現場。透過車窗,大家看著90號電桿在陽光下傲然挺立,兩道沙袋墻像忠誠的衛士守在旁邊,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疲憊卻自豪的笑容。這場五小時的鏖戰,三岔供電人用滾燙的汗水,在兩米生死線上澆鑄起鋼鐵防線,更在暴雨初歇的晨光里,刻下了“守土有責”的鏗鏘誓言。(孟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