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開出0.655元/W報價后,又現0.69元/W價格預中標。
撰文 |宏海
出品 | 光伏Time
如今的光伏領域,真是將“卷”進行到了一種極致。
進入2024年后,雖然從整體看光伏需求端仍然保持增長狀態,但是隨著行業階段性供需失衡加劇,制造段“價減量增”十分明顯,行業主要產品價格陸續跌破生產成本,“內卷”帶來的產能過剩和嚴重價格戰,讓整個行業極度掙扎。
據CPIA等專業機構統計,1-6月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價格分別下跌40%、48%、36%、15%,各環節價格均創歷史新低,全面擊穿企業成本線,行業陷入普遍虧損,價格水平已處于周期底部階段。
受此影響,在行業嚴寒之中,光伏行業的企業普遍出現了經營困難的局面。一大批企業正經歷著“降價爭奪訂單、保現金流、產能利用率不斷下降、資金鏈斷裂、破產”的痛苦過程。
據光伏Time統計顯示,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七成以上企業業績“滑鐵盧”,其中又有近半數已經面臨由盈轉虧。
尤其在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等核心環節,凈利潤均現斷崖式下跌,幾乎可以說是無一幸免。硅料、硅片、電池環節價格嚴重觸底,甚至已經出現成本倒掛,不少企業毛利率已成負值。
組件則作為產業鏈上最掙錢的一環,卻讓大量一體化龍頭栽了跟頭,也成為今年上半年虧損情況最為嚴重的一環。
對于產業鏈價格走勢,不少光伏龍頭給出的答復如出一轍,即當前價格已經處于底部,光伏行業有望進入價格反彈通道。
但是,僅從組件方面看,在其價格反彈發生之前,可能還有部分再向下探的空間。
近日,中國華能集團2024年光伏組件(第二批)框架集采開標,本次集采規模總計15GW,其中一標段為13.5GW規模的N型雙面雙玻組件,標段二為 0.5GW規模的HJT,標段三為1GW規模的BC組件,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除了是首次BC組件進入大型央企規模化的招標項目,其中N型雙面雙玻組件的價格更是引發業內新的震撼。
在一標段中,共49家企業參與報價,均價為0.709元/W,最高報價為0.78元/W,最低報價甚至來到了0.655元/W。這個刷新行業新紀錄的最低報價一經發出,瞬間引起業內激烈討論。在好奇與不解的同時,也有業內人員表示,單個項目的開標報價并不能代表光伏組件真正的市場價格。
然而,如果單個央國企的大規模采購項目開標仍難以說明行業組件價格已經跌破7毛錢大關,那么緊接著在陜煤銅川礦業公司的光伏組件采購項目中,正泰新能進一步確認了行業組件價格跌破7毛錢大關的事實。
9月11日,陜煤銅川礦業公司90MWp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一期)光伏組件采購中標候選人公示,第一名正泰新能,投標總報價3652.17萬元,單價0.69元/W;中標候選人第二名隆基樂葉,投標總報價3784.495萬元,單價0.715元/W;中標候選人第三名瑞晶太陽能,投標總報價3758.05萬元,單價0.71元/W。
不難看出,雖然除正泰新能外,其他競爭者報價均在7毛錢以上,但是也僅僅只超過1分錢。這也預示著,從招投標市場來看,在價格反彈發生之前,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組件采購項目的中標單價會跌破7毛。
令人在意的是,組件價格突破7毛錢大關的速度著實有些太快。有券商統計數據表明,一兩個月前,招投標市場中組件集采項目中,N型投標均價還在0.78至0.84元/W之間,N型常規產品定標價也在0.75至0.85元/W之間。
實際上,這主要是因為產業鏈上各企業產能出清在加速,而技術之爭也在加劇。
一方面,產能過剩與供需平衡是其價格突破底線的主要原因。行業火爆時各企業整相擴張的產能導致供給端迅速增加。然而,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無法與供給增速相匹配,造成了階段性的供需平衡。
如今,這些過剩產能成為了跨越時間射向企業的一顆子彈,不少企業都陷入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境地。市場迅速變幻、大量的產能過剩以及業績壓力迫使企業以更低的價格爭奪有限的訂單,加劇了價格戰。
另一方面,光伏技術之爭也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價格下探的速度。在行業巨頭之間,光伏技術戰早已經打響,TOPCon技術雖暫時搶拔頭籌,但因技術門檻低,大量同質化產品充斥市場,過剩的產能讓這條賽道顯得過于擁堵;而HJT、BC等新興技術路線各自展現了獨特的優勢。
在轉換效率上,二者都有著相較TOPCon更高的上限,定制化空間也更大,如今HJT和BC分別在東方日升和隆基、愛旭等巨頭中已經實現了量產,在這些“擁護者”的推動下,其市占率也在逐步走高,這必然會給N型組件市場帶來更大壓力。
此外,組件市場價格下降還有資本市場傾向、企業自身實力、政策支持引導等很多方面的因素在發揮影響作用。
整體來說,光伏組件價格突破7毛大關,既是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的體現,也是技術迭代和市場變化的必然體現,更是市場供需調整的必然結果。在供需失衡和技術革新的雙重壓力下,組件價格或許在反彈之前還將繼續探底。然而,隨著行業逐步出清過剩產能,技術不斷進步,價格終將趨于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