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站沐光”行動,規劃到2027年,在油氣礦區、石油石化工業園區及加油站等新建設光伏站點約10000座。
撰文 | 宏海
出品 | 光伏Time
隨著“雙碳”不斷推進以及新能源發展的加速,我國能源轉型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也在不斷提速,電力行業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光伏市場迎來大爆發,并迅速成為能源電力領域的“香餑餑”。
在此背景下,眾多電力企業空前活躍,除自身業務外,開始瘋狂涌入光伏領域,而電力領域的央國企更是成為了這一波浪潮的先頭部隊。
一方面,其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廣泛的渠道資源,能夠實現多元化布局和跨界發展;另一方面,電力央國企在電力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這使得它們在進軍光伏領域時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這種局面下,電力央企不僅被視為光伏領域的領軍者,還被看作具有主導權的關鍵角色。
相比之下,非電力領域的央國企則顯得有些落后。隨著新能源電動汽車以及風能、光能、儲能和氫能的協同融合發展進程加快,這種對比在石油行業尤為明顯。能源領域內,甚至有人認為新能源領域的“七子”將取代石油行業的“七姊妹”。
然而,石油央國企也早已悄然開啟了其新能源轉型及布局之路。其中,被稱為“三桶油”的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油的光伏布局尤為引人注目。
近日,中國石化宣布正式啟動“萬站沐光”行動,規劃到2027年,在油氣礦區、石油石化工業園區及加油站等新建設光伏站點約10000座。
據中石化表示,“萬站沐光”行動將堅持“因地制宜、創新驅動、協同發展”原則,從實施光伏發電開發資源量評估、布局集中式光伏發電、推進集中式光伏發電開發等6方面支持培育光伏發電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拓展光伏發電應用場景,著力推動光伏發電技術進步、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促進光伏發電大規模、高質量躍升發展,推動新能源與傳統油氣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中石化此次的大動作引起了光伏行業的廣泛關注,實際上,從光伏項目開發來看,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這“三桶油”一直動作頻頻。
※ “三桶油”(部分)光伏項目投運情況
來源:網絡
借助自有業務優勢,中國石化提出“因企制宜”,推進風光“綠電”與傳統業務相融合。
油田企業充分利用可用土地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勝利油田在營二井區域建成“風、光、熱、儲+多源微網”多能互補示范項目,實現井區的碳中和;江漢油田在老油區清河采油廠建設的水上漂浮式光伏項目,年發電量超310萬千瓦時。
煉化企業依托煉化基地,開展光伏項目建設,逐步實現綠電替代、綠氫煉化,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擁有300兆瓦光伏發電廠,利用“綠電”年可制“綠氫”2萬噸,開創了綠氫煉化新發展路徑;青島煉化利用屋頂建設光伏發電項目,截至6月底累計發電量超230萬千瓦時,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良好。
銷售企業已建成我國首座碳中和加油站,累計建成分布式光伏4283座,預計“十四五”末將實現7000座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點。
據悉,2023年,中國石化累計實現風光發電裝機規模1932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量約為13.2億千瓦時,同比增加200%,折標煤約為16.2萬噸。
中海油和中石化一樣,基本也都是在其自有業務項目上進行光伏電站的建設,如中國海油首個兆瓦級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珠海管道光伏發電項目、渤海油田首個兆瓦級光伏發電項目等。
陸上光伏業務方面,其全面啟動油氣終端10個光伏建設項目,已累計投運7個項目,2023年底終端光伏覆蓋率達到70%。首個陸上集中式光伏項目-甘南合作市“牧光互補”項目已經成功并網發電,截至2023年底,項目已生產綠電超1,100萬千瓦時。
不同的是,除了開發陸上光伏項目,中海油依靠自身業務特殊性,開展了較多的海上光伏電站,如中國首個海上油田群光伏電站——潿洲油田群光伏電站以及最近的投產的中國海油首個和迄今國內最大規模的海上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蓬勃號”太陽能發電項目。
不過要說在光伏領域中動作最頻繁的,還得是中石油。
中石油已經在多個加油站、服務區都布局了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包括山東、吉林、哈爾濱、海南、河北、瀘州、江蘇等多個地區;另外,其集中式光伏電站也早有布局,2021年底,其首個集中式光伏電站——玉門油田200兆瓦光伏示范項目正式并網發電。
就在這個月初,中石油在港實施的首個加油站光伏發電項目——國際事業香港公司錦田加油站光伏發電項目也正式投運。據了解,2023年中石油旗下風電光伏發電量22億千瓦時,新增風光發電裝機規模370萬千瓦。
除了光伏項目開發,“三桶油”還頻頻出手,投資了光伏產業鏈上下眾多企業,以拓展加深其在光伏領域的布局。
實際上,石油巨頭們對光伏情有獨鐘、頻頻加碼的背后,是對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和應對未來格局變化道路的探索和布局。
在新的發展潮流和全球市場變化下,新能源產業成為未來全球新的經濟發展方向,光伏發電成本迅速降低,光伏發電正在逐步成為全球能源供應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化石燃料市場面臨著加大壓力,火電、煤電發電廠份額逐年減少,新能源發電規模不斷增長,煤礦、石油等能源發展前景呈現下行趨勢。
想要跟上市場變化,應對未來能源供應格局變化,避免掉隊,就必須及時做出改變,擁抱新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