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土地成本升高、消納空間不足等諸多問題,“下海”成了眾多光伏企業的新選擇。
撰文 | 宋詞
出品 | 光伏Time
近年來,我國光伏裝機量不斷攀升,2023年光伏產業延續了強勁的增長勢頭,新增裝機量預計1.8億千瓦,將超越水電成為我國第二大電源。
在光伏產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用地收緊、產能過剩、低價中標等諸多挑戰。隨之而來的,是開發場景的愈發多樣化,除了分布式、大基地外,海上光伏成為行業拓寬的新方向。
據了解,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萬公里,按照理論研究,可安裝海上光伏的海域面積約為71萬平方公里。按照1/1000的比例估算,可安裝海上光伏裝機規模超過70GW。
廣闊的前景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目前,海上光伏項目的建設和維護仍面臨著技術水平、經濟性等經營挑戰。
政策助推
1月4日,自然資源部海域海島管理司印發《關于統計海上光伏項目用海管理情況的通知》,通知提出,沿海各級自然資源(海洋)主管部門要暫停受理海上光伏項目用海申請或審批海上光伏項目用海市場化出讓方案。
這看似是暫停光伏“下?!保瑢嶋H上是為了更長遠的打算。
有地方能源主管部門相關人士表示,自然資源部的規定并不意味著海上光伏的發展受到限制。“主管部門應該是想推動海域立體設權管理,這樣可以對海洋資源立體化開發。”
作為一種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和資源開發模式,海上光伏將“光伏發電站”從陸地搬到了海上。在同等光照條件下,水面開闊沒有遮擋物,日照時間長且利用充分、輻射量高,海上光伏可顯著提升發電量。
作為海上光伏建設的大省,早在2018年,山東就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海上光伏的開發。多年來,山東出臺政策最為密集、補貼力度最大,進度也最為靠前。
去年年底,全國首個大規模近海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在煙臺招遠正式開工,這標志著我國海上光伏電站正式邁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在山東出臺的2024年第一批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中,更是提到了2025年年底前建成并網的海上光伏項目免于配置儲能設施。
不止山東,浙江、江蘇、福建、海南、遼寧等沿海省份均出臺了支持海上光伏發展的相關政策。
※部分省份出臺的海上光伏政策
公開資料整理
在沿海大省江蘇,南通、連云港、鹽城成了其實施海上光伏的重要區域。
去年5月,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發布《江蘇省海上光伏開發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7年)》明確,到2025年全省海上光伏累計并網規模力爭達到500萬千瓦左右;到2027年,建成千萬千瓦級海上光伏基地,全省海上光伏累計并網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左右。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處長邢翼騰在2023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提到:“我們在山東、浙江等省份先行先試的基礎上,2023年正式啟動了海上光伏的建設工作?!蓖瑫r還支持一批海上光伏項目,納入了大型的風電光伏基地,作為重點項目,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積累探索試點,為大規模的推廣積累經驗。
未來,隨著各地政策出臺,國內海上光伏行業或將迎來一波發展高峰。
群雄逐鹿
1月6日,晶澳科技發布了面向海上光伏應用場景的N型組件,宣布進軍光伏新“藍?!笔袌?。
據了解,此次晶澳發布的海上光伏組件Deep Blue4.0Pro湛藍系列和耀藍系列兩種產品方案,分別適應在灘涂的樁基式安裝和近海的漂浮式安裝,兩種產品組件功率最高為635W,組件效率最高可達22.8%。
目前頭部光伏企業以及部分新進玩家紛紛將產品應用場景從陸地延伸至海上,推出了海上光伏組件。
據不完全統計,除晶澳外,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華晟新能源、東方日升、愛旭股份、阿特斯、正泰新能、亞瑪頓、保威新能源、曙光太陽能、中能眾誠等光伏企業,明陽電氣、遠景能源、華能國際等跨界玩家,都紛紛發布了針對海上光伏應用場景的產品或解決方案,群雄逐鹿之勢漸起。
去年5月,華晟新能源攜其喜馬拉雅V-ocean海光組件亮相SNEC展,功率最高可達720W。
據了解,V-ocean海光組件已獲得法國必維集團頒發的全球首款光伏產品“海洋環境下耐候性組件認證”。該組件也是首批榮獲中國國家光伏質檢中心“差異化應用耐候性國品優選認證”的產品之一。
從去年光伏行業發展的情況來看,N型時代已經來臨。就海上光伏來說,華晟新能源與晶澳兩家企業的產品均為N型產品。
作為業內的強有力競爭者,早在2021年12月,正泰新能源就開始布局海上光伏項目;去年12月底,天合光能發布了《海上光伏組件白皮書》,發布了滿足海上光伏特殊的場景化需求……
※我國海上光伏行業競爭者區域分布圖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從區域分布來看,當前海上光伏行業競爭者主要集中在華東沿海地區。江蘇省海上光伏行業競爭者數量居多,其次是廣東省。
不難看出,海上光伏將是眾多光伏龍頭的下一個必爭之地。
問題與挑戰
其實光伏從陸上走向海上,與風電行業的發展邏輯相同。
2014年,我國開始進入海上光伏領域,啟動了首個海上光伏項目——上海臨港海上風電與光伏示范項目。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我國在海上光伏逐漸奠定了領先地位。
近幾年,我國海上光伏更是加速發展。據國信證券研報,2023年年初以來,我國海上光伏累計招標3.74GW,中標規模達到3.3GW。
從部分項目中標價格可以看出,海上光伏項目的招投標價格遠遠高于陸地光伏項目。
※部分海上光伏項目中標結果
公開資料整理
雖然光伏從地面電站逐漸向海上光伏發展已成趨勢,市場潛力也巨大,但我國海上光伏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諸多挑戰。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技術主管吳慕丹在晶澳科技發布會現場介紹,海上光伏最大的瓶頸還是降本增效的壓力很大,這個壓力不是來自組件成本,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工程建設條件比較惡劣,工程建設成本比較高。
據了解,海上光伏項目建設過程中涉及的成本包含海域使用金、漁業養殖賠償、樁基礎費用等。
曾有專家測算過海上光伏電站的投資成本。從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電站來看,有數據顯示,2022年,以直流側50萬kWp項目為例,陸上集中地面電站的建設初始投資約4.13元/W,而海上樁基固定式電站初始投資則超過6元/W。
而漂浮式海上光伏電站還無法從商業化角度看待其盈利能力。只能說,無論固定式還是漂浮式都有很大的降本空間。
不止于此,海上光伏項目的建設和維護面臨許多技術挑戰。
海上光伏上游主要包括硅材料、電池片、組件等核心原材料的生產,以及支架結構、逆變器等關鍵設備的制造。智研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這些環節的技術壁壘較高,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和精密的生產工藝。而且,原材料價格波動對海上光伏工程項目的生產成本影響也較大。
除技術水平、經濟性難題外,海上光伏還面臨著無建設運營行業標準、無成熟可借鑒監管經營等難題。
盡管我國海上光伏項目規?;陌l展已具備初步條件,但從公開信息看,大多海上光伏項目仍處在前期階段,實際開工的項目較少。
頗具挑戰的海上光伏又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