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受傷,電池獲利
撰文 | 戲臺
出品 | 光伏Time
光伏行業常年流行著過剩傳說,產業鏈的每一次風吹草動都被視為佐證,其中庫存、價格等方面尤為敏感。
一方面庫存高累,產能過剩確會導致行業整體性受損;但另一方面,產業鏈某一環的庫存高累則意味著下游環節的春天到來。
例如,2023年,硅料價格暴跌后,組件價格迅速跟跌,TOPCon組件成交均價由2元/瓦,滑落到與PERC同位的0.9元/瓦。但隨即而來的是光伏電站安裝的蓬勃發展。
當下有一個環節短期過剩——硅片。日前,inforlink在周度價格調研中指出,硅片環節當前已經積累庫存達到33-35億片不等,比上周仍有增加,其中以182尺寸的N型硅片為主。在高庫存的壓力下,硅片價格再度迎來下滑。
如果回望2024年第一季度硅片價格,可以看到降幅明顯,其中N型硅片由2.1元/片降低至1.87元/片,G12單晶硅片由3元/片下滑至2.74元/片,只有M10單晶硅片價格經歷了漲價,但在3月也進入了價格下跌通道。
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分會發布的企業1月排產計劃顯示,當月硅片產量預計在50GW左右,環比下降約16%,除了頭部一體化企業外,均降低開工率。低開工率的形式一直延續至年后開工。
2月,在電池需求上漲的意愿中,硅片排產量提升,單月產量再創歷史新高,超過63GW。對此,硅分會認為,這主要由于企業普遍面臨技術轉型和搶奪市占比。3月,硅片產量預計已達70GW,庫存壓力繼續增長。
遺憾的是,電池需求卻并沒有與硅片的產能形成緊密配合,在訂單爭奪中,硅片企業再次把價格喊下成本線。硅片企業進入了賣著虧和不賣更虧的尷尬選擇中。
近年來,硅片一直被行業內的寡頭企業把控,因光伏熱入場的企業不在少數,但難以對寡頭形成有效威脅,2023年仍有70%以上的市占比被寡頭企業截留。
在價格博弈中,寡頭企業通常能夠占據有利位置,更有效地控制價格和供應鏈,剛跨界入行的企業則不具備這方面實力。在上下游的價格博弈中,這類企業的生存空間容易遭受擠壓。
盡管產業鏈博弈容易形成馬太效應,導致不公平競爭,但技術升級,品質飛躍往往也在同步形成。
此外,產業鏈上下游在庫存、需求、價格方面的博弈是市場經濟的一種自然現象,體現了不同市場參與者在追求最大利益的過程中的相互作用。
硅片是光伏電池制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當硅片的供應過剩,價格下降時,電池制造商可以以更低的價格采購到原材料,從而直接降低生產成本,賺取利潤。
不過把時間線拉長,這僅僅為電池企業短暫換來了一點喘息的空間。去年12月,電池環節籠罩在生產即虧損的狀態。數據顯示,當時P型M10尺寸落在0.38元/瓦;G12尺寸成交價格也維持0.47元/瓦的價格水平。N型電池片部分,TOPCon(M10)電池片價格保持穩定,均價價格維持在0.46-0.47元/瓦。Inforlink對此做出的評價為,開工即虧損。
inforlink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電池片成交價格維穩,P型M10尺寸落在0.38-0.40元/瓦;G12尺寸成交價格也維持0.37-0.39元/瓦的價格水平。在N型電池片部分,TOPCon(M10)電池片價格保持穩定,均價價格維持在0.46-0.47元/瓦左右。
電池價格上漲,結合硅片價格下跌情況,可以看出電池企業已在享受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