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光伏巨頭,連續六年虧損數十億,如今戴帽又掛星,已經走到退市邊緣。
撰文 | 宏海
出品 | 光伏Time
在門庭若市、競爭激烈的光伏行業中,產業鏈各企業你追我趕,激烈的競爭以及變化的市場催生出不少細分場景中迅速變化的“排行榜”,造富神話也在光伏領域周期性地不斷上演。
然而,有人歡喜也有人憂,新王的登基往往意味著巨頭的隕落,成王敗寇、弱肉強食是這個行業唯一的生存法則。
在如今光伏行業群雄逐鹿的局面形成之前,中利集團在業內早就聲名鵲起。2012年,在一片哀嚎的行業寒冬中,逆勢增長的中利集團是人人羨慕的對象。
可彼時誰也不曾想到,早在2009年就上市,成長為光伏巨頭,并被冠以“光伏扶貧第一股”的中利集團,現在會淪落到退市邊緣。
轉瞬之間,巔峰掉谷底
中利集團前身為常熟市唐市電纜廠,成立于1988年9月,于2009年11月成功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 中利集團最早是靠著電纜業務發家
2011年,中利集團以4.82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江蘇騰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暉光伏”)51%的股權。借此,中利集團正式殺入了光伏市場。
隨后的一年,受歐美政策限制影響,國內光伏行業迎來寒冬,整個市場表現低迷,許多企業業績出現虧損,業內哀嚎聲四起,而剛剛被中利集團收購的騰暉光伏營收卻逆勢增長31.8%。
此后,中利集團的光伏業務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2015年,中利集團提出“萬農光伏”概念,開創了企業墊資建電站,地方保留產權,融資返還企業的新玩法。之后三年,中利集團拿下數百兆瓦項目,收入增加數十億。到2017年,中利集團整體營業收入達到了近180億元,憑借光伏扶貧項目,中利集團還被業內稱為“光伏扶貧第一股”。
當時的中利集團可能沒有想到,這一年也是中利集團最后的巔峰了。
一方面,這種墊資的模式雖成功讓中利集團拿下數百兆瓦扶貧項目,但同時也為其發展埋下巨大隱患,資金墊付數十億,卻不能及時并網;另一方面,中利集團的成功使得許多玩家都涌入光伏扶貧賽道,造成了無序擴張,許多企業開始貸款負債強項目,加劇了經營風險。
※ 王柏興是中利集團實控人、原董事長
2018年,國內光伏補貼政策出現變化,再加上相關部門規定光伏扶貧電站不得負債建設,企業不得投資入股。這一年開始,中利集團開始連年虧損,業績一路下滑。截至2022年,中利集團已經連續5年虧損,累計虧損近70億元左右。
同年,其股票交易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中利集團”的名稱被變更為“ST中利”。除此之外,中利集團還傳出資金非法挪用丑聞,而這可能也是其戴帽ST的原因之一。
目前,中利集團已經走到了懸崖邊,面臨著退市的風險。
虧損嚴重,戴帽又掛星
近日,ST中利發布2023年年度報告。
2023年,ST中利營業收入超40.51億元,同比下滑50.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近14.97億元,同比下滑214.68%;扣非凈利潤虧損近13.03億元,同比下滑74.36%。
對于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ST中利也在報告中進行了說明:“2023 年公司處于預重整階段,受運營資金緊張的不利影響,產能無法完全釋放,訂單承接受限。”
除了主營業務業績情況,中利集團的光伏相關產品銷售生產及庫存情況也值得關注。
中利集團的晶體硅太陽能光伏組件銷售量、生產量比上年減少 42.1%、31.85%,但其庫存量同比上漲了29.65%。對此,中利集團表示主要原因是受公司運營資金影響,產能無法完全釋放,產銷量大幅減少,年末為趕客戶交期,組件集中出運,考慮海運時間,組件庫存量增加。
商業電站方面,2023年中利集團并無大規模地開發與出售,商業電站銷售量、生產量分別比上年下降 88.57%、90.67%。而扶貧電站銷售量、生產量則均為0兆瓦,庫存量與去年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布2023年業績報告當天,中利集團還發布了一則新公告。據公告顯示,由于其最近三個會計年度扣非凈利潤孰低者均為負值,且最近一年審計報告顯示其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中利集團股票將從4月25日起被疊加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及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已經被“ST”的中利又被掛星,股票名稱從ST中利變更為*ST中利。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8月,中利集團發布重組公告。據公告顯示,其與產業投資人常熟光晟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晟新能源”)簽署了《重整投資(意向)協議》。據了解,常熟光晟新能源由廈門建發股份全資控股,為廈門地方國企。
※ 騰輝光伏已經進入預重整
據報告顯示,中利集團及其旗下7家子公司均已正式啟動重整相關程序,其中騰暉光伏已進入預重整。
從目前情況來看,營收情況可能已經不是中利集團的核心關注的問題,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配合重整程序以保障其順利進行,只有這樣,中利集團才可能有一線生機。
實際上,新能源行業中,重組成功再登高峰者并非個例,但其過程無一例外都充滿變數,對于中利集團來說,重整之路,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