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在的光伏行業來說,每一絲好消息都值得關注
撰文 | 潮汐
出品 | 光伏Time
近日,國家電網董事長張智剛在《求是》雜志發表文章:《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電力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到預計2030年、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分別達到25%、80%,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分別達到35%、75%。
張智剛對該比例的強調為我國光伏產業起到了鼓舞作用,信息顯示,2023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僅有17.7%,有著較大成長空間。
事實上,25%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并非第一次被提到,2020年,12月我國領導人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提出: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該目標宣示了新能源市場的前景,光伏行業受益于此,被賦予了較高的投資價值。
然而,2023下半年以來,光伏終端市場經歷了并網紅線、調峰成本上升難題。光伏在我國的終端市場的前景不確定性增強。數據顯示,今年3月我國新增光伏裝機9.04GW,同比下降32%;4月新增光伏裝機14.37GW,同比下降1.9%。
其中,曾經的光伏市場主力華北地區裝機問題凸顯。以山東為例,2024年全省136個縣(市、區)中,有53個縣(市、區)低壓配網接網預警等級為“受限”,43個縣(市、區)低壓配網接網預警等級為“一般”,只有40個縣(市、區)低壓配網接網預警等級為“良好”。
市場出現了南遷情況,2023年福建、湖南等南方市場增量明顯。但南方光照條件、氣候問題和施工配套不完善等難題都對市場快速開掘產生了不利影響。
此外,由于光伏電站發電量參與市場交易先聲已至,光伏電站投資市場上出現了收縮情況。
除了我國光伏終端市場的變化,海外光伏產品需求也出現了不確定性因素。歐美地區針對我國光伏產品的關稅政策再次走向臺前。
出于保護本國光伏產業的目的,美國、歐洲、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對我國光伏企業發起于反傾銷及反補貼調查。
自2011年11月開始,美國政府便對原產于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的部分光伏產品開展了“雙反”調查案件;2022年3月,美國商務部又把目光放到了我國光伏企業在東南亞開設的生產基地,2023年8月判定結果下達后,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及柬埔多地產能受到影響。不過,截止2024年6月6日東南亞光伏產品享有豁免雙反稅的許可,也就是說美國的需求波動要在今年6月才能展現。
劇烈波動的市場環境與龐大的產能形成鮮明對比,我國光伏產業鏈進行了激烈的價格戰,大多企業產品成交價持續突破現金成本。數據顯示上周單晶致密料成交價格區間為3.40至3.90萬元/噸,成交均價僅有3.73萬元/噸;N型182mmTOPCon組件成交價格區間為0.8元/瓦至0.93元/瓦,成交均價僅為0.88元/瓦。
這一數字意味著我國光伏廠商全產業鏈均已虧損,結合今年一季度報告,產業鏈多環節已進入歷史性低位。光伏上市公司面臨嚴重的虧損難題,行業龍頭企業也正集體面臨業績“滑鐵盧”。
天合光能、TCL中環、隆基等企業均在其列,行業洗牌已行進到深水區,光伏的一二級市場光景慘淡。
這一背景下,25%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變得模糊,張智剛此次強調對我國光伏產業鏈有著強振奮作用。
履歷信息顯示,張智剛今年3月才走馬上任,此前擔任國家電網總經理。公開資料顯示,張智剛長期在電力系統任職,曾在基層工作。從華北電管局調度員、生產技術部處長、張家口供電局局長、華北電力調度局副局長、局長、華北電力集團副總工兼調度局局長、國家電力調度通信中心副主任、主任,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一直到2017年9月,升任國家電網副總經理,進入核心管理層。
2019年4月,張智剛升任國家電網副總經理、黨組成員。2021年5月,升任國家電網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6年至今,國家電網一把手出自總經理已經成為慣例,回顧近8年,國家電網已經5次更換一把手。分別是舒印彪、寇偉、毛偉明、辛保安和張智剛。
除毛偉明是從江西省副省長空調任外,其他三位都是從總經理升任。其中,國家電網前任董事長辛保安,1960年生人,2021年1月18日的辛保安從總經理升任董事長,任職兩年到達退休年齡,目前還擔任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長,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亞太電協主席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