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次違規的易事特,憑什么?
撰文 | 小村
出品 | 星球儲能所
7月10日,ST易事特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于2024年7月9日、2024年7 月10日連續兩個交易日收盤價格跌幅偏離值累計超過30%。
7月5日,ST易事特開盤價3.95元/股,但到了7月11日,開盤價僅有2.07元/股。
ST易事特股票崩盤開始于7月5日,ST易事特公告稱,收到證監會出具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經調查,證監會認定ST易事特涉嫌通過開展不具有商業實質的虛假貿易業務、融資性代采業務、代理業務和數據中心集成業務,2017年至2021年合計虛增營業收入40.74億元、營業成本35.24億元和利潤總額0.34億元。
事發后,ST易事特原實控人何思模通過多平臺發布致歉。其中,公眾號發文稱,何思模在全集團緊急專題會議上強調,ST易事特絕不回避問題,將以此事為鑒,用實際行動贏回大家的信任與支持。
但尷尬的是,何思模的這一操作太過眼熟,ST易事特在二級市場信用岌岌可危。
2017年年末,何思模因通過賣出公司股票獲利近8000萬元,被中國證監會認定為“操縱證券市場”。次年5月,證監會正式對其作出處罰決定,何思模被罰沒1.28億元。
不僅如此,何思模還曾因短線交易行為被警告,并被處以10萬元罰款。
在2017年,接到調查通知時,何思模就已誠懇表示“目前證監會已發布了通知,我有錯,必須改正,我也要從中深刻反省及吸取教訓”。2018年6月,何思模無奈辭去ST易事特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其子何佳接任董事長。
然而,何思模的致歉顯然不夠有誠意。2020年9月,證監會再次公布對何思模的行政處罰決定,揭露其內幕交易行為。即2016年底至2017年初,何思模利用海陸重工擬重組標的控股股東透露的內幕信息,控制5個賬戶進行內幕交易,合計耗資2455.19萬元,但最終虧損176.84萬元,并被證監會罰款60萬元。
能夠屢挫屢戰,ST易事特來頭不小。
公開信息顯示,ST易事特創立于1989年,曾是世界500強企業施耐德電氣控股子公司,現為廣東省屬國資恒健控股旗下上市企業,被視為國企混合所有制典范,曾位列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及創新百強企業。
盛名之下,是ST易事特近乎寬泛的商業布局。自1989年創立以來以電力電子及能效管理技術為基礎,其逐步向UPS電源、數據中心、逆變器、變流器、充電樁、儲能等業務領域進行技術拓展和延伸。產品應用于金融、通信、政府、互聯網、交通、醫療等多個領域。
如此寬泛的布局讓ST易事特內部難以調和。公開信息顯示,ST易事特管理層頻繁變更,回看其高管名單,可以發現總經理或副總經理職位,自2021年來每年都在變動。
其中,近兩年離職的兩名高管均曾擔任華為公司高管。
今年4月離職的副總經理吳代立的履歷顯示,曾擔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存儲&智能數據營銷總監、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總經理;2023年6月與何桂交棒總經理的陳碩曾就職于華為公司任高級副總裁,作為合伙人創立電力電子行業公司并擔任首席執行官。
然而,ST易事特的廣泛布局并沒有收獲預期的效果。由于同時看好儲能、光伏、大數據和高端電源設備等行業,但目前幾大行業均不景氣,ST易事特在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6.69億元,同比下降51.97%;歸母凈利潤4603.01萬元,同比下降57.56%,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負的3309.21萬元。
ST易事特正面臨著業績全線收縮的不利境地,渴望打開突破口。近年來,ST易事特在儲能領域發展十分迅猛。其憑借著多年積累下的經驗和國資保障,儲能業務與光伏、風電等業務形成了一定互補優勢。2023年度,新能源發電設備及開發業務收入9.07億元, 同比增長 58.79%;其中,儲能產品及系統業務實現收入 4.5億元,同比增長 354.83%。
值得一提的是,ST易事特還在被譽為鈉電池量產元年的2023年正式下場。ST易事特在2021年啟動了鈉電項目,并于2023年9月正式成立易事特鈉電科技公司。僅僅兩年時間,ST易事特迅速完成了從項目啟動到公司成立的過渡。今年6月,ST易事特已經發布四款鈉電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