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神的漫漫上市路,活活把自己走成了在掉隊邊緣掙扎的“二線品牌”。
撰文 | 葉均
出品 | 星球儲能所
楚漢相爭末期,西楚霸王項羽曾在烏江邊痛呼“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如果說有哪家企業如項羽這般少能扛鼎、手腕了得、名震一時,卻又最終輸了個“非戰之罪”,想必非力神電池莫屬。
頭頂央企控股光環,早年在行業內獨稱“北派鋰電”一方霸主,力神電池卻在股東頻繁更迭之下,將上市美夢做了二十多年,數次沖擊卻徒增敗績,硬生生從鋰電行業“活化石”熬成了頭部企業中少有的、至今未能真正邁入IPO進程的企業之一。
※ 鼎盛時期,天津力神也曾名列鋰電行業“四大鼻祖”
日前,力神電池與兄弟公司美利云之間歷時一年多、涉及37億元的資產重組正式告吹。力神通過借殼重組實現消費電池業務與資本市場對接的上市計劃再度流產。
只能說,這著實有些過分符合我對力神電池這支老牌鋰電國家隊的“刻板印象”。
“獨苗”命途多舛
誕生于上世紀末的力神電池,不僅是鋰電行業的“老資歷”,更在此后的漫長歲月中以央企控股的鋰電國家隊“獨苗”身份為世人所知。
1995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八研究所(以下簡稱“中電十八所”)研制出我國第一只鋰離子電池。當時,被稱為“大哥大”的摩托羅拉剛剛開始在中國大地上風行,鋰電市場的廣闊前景日漸引發各方關注。
兩年后,天津市政府召集6家國有投資機構,共同出資2億元組建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中電十八所則作為技術提供方成為公司最大股東。
※ 秦興才曾多年擔任天津力神董事長
時任中電十八所副所長的秦興才擔任公司總經理,于此后二十年間掌舵力神商業大船,如日中天的摩托羅拉則成為幫助力神打開市場的第一大客戶。
作為中國鋰電產業的元老級企業,天津力神一度與比亞迪、比克電池、ATL齊名,并稱為行業四大鼻祖。
到日后制霸全球的寧德時代初登舞臺那年,四家企業的鋰電池銷量已然占到全球市場的25%以上;力神電池年產量不僅已從最初的500萬只提高到5億只,更是當時向動力電池擴張最為迅猛的一支鐵軍。
2009年7月,中海油斥資50億元投建20條動力電池生產線加盟力神,并以占股32.87%接手公司成為第一大股東。
技術傍身、財力雄厚,為鋰電國家隊“扛旗”的力神電池本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中海油的入主,更為力神即將燃向動力電池市場的燎原烈火,添上了最為關鍵的一把薪柴。
※ 傅成玉也算是力神發展歷程中的一大貴人
自上任之初便將新能源業務列為未來發展重點的中海油掌舵人傅成玉,曾在2006年送給公司領導干部每人一本《藍海戰略》,這部闡述如何尋找和開辟新的價值藍海的著作,幾乎明示傅成玉以新能源“再造中海油”的決心。
力神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電動汽車市場布局的關鍵一環,被中海油納入囊中。
其后的三年時間,公司建成了2億安時、兩萬輛純電動汽車的配套產能。中海油還一度開出過投資上百億元,以天津為中心在全國建立電池制造基地的宏偉規劃。
不過好景不長,伴隨王宜林接任傅成玉擔任中海油一把手,新能源業務的連年虧損最終還是讓中海油決策層失去了耐心。
※ 從中石油退休四年后,王宜林于今年2月被調查
在更重傳統油氣資源開發的王宜林治下,公司新能源業務迅速收縮。到2013年,中海油新能源已走向解散。
對于正處上升關鍵時期的力神電池而言,不計成本的擴張扶持也隨之化作泡影。
2015年,前一年還對外表示新能源業務調整不會涉及天津力神的中海油宣布退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重新接手成為力神電池的控股股東。
不過,三級子公司的地位和老東家的軍工背景讓力神在后來的幾年內,陷入與同為央企出身的中航鋰電近乎一致的央企決策及管理弊端,沒能在鋰電競爭大潮來臨之際及時“搶跑”。
至2020年以后,被定位“脫困救火隊”、“企業ICU”、“改革工具箱”的中國誠通接盤。雖仍在央企控股序列,卻似乎算是徹底坐實了力神舉步維艱的窘況。
※ 被中國誠通收入麾下不見得完全算是一件好事
力神電池的央企光環,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似乎總是“忽明忽滅”。
盡管幾經轉手都沒有脫出央國企的圈子,且不乏有高舉央企大旗帶頭沖鋒的高光時刻。然而頻繁的股權變動、決策層的交替和戰略轉移,還是讓力神電池逐漸在與新銳勢力的競爭中被擠出“寧王”主導的行業新格局。
在2015年以前穩坐行業前五的力神電池,到2023年的新能源動力電池排行榜單前十五名,甚至都已經找不到它的位置,僅在商用車領域獨有一席之地。
※ 圖表:2023年 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排行
來源: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中汽數研
誠如力神電池總經理張強在回答《企業觀察報》對中誠通重組企業后的變化時所言:“力神電池在行業內起步早,近些年因大股東的更替及戰略的不確定,導致研發投入及產能擴張均落后于行業頭部企業。”
戰略失措之余,屢次上市未成也是力神電池成長路途上的一塊巨大“傷疤”。
“上岸”舉步維艱
早在力神還在中海油的帶領下大步向前之際,公司前掌門人秦興才就曾在《天津日報》的采訪中不無遺憾地表示,沒能在2003-2006年這一公司發展的黃金時間完成上市,是創業十幾年來最大的遺憾。
不過那時的秦興才或許怎么也不會想到,直到摘下總裁“帥印”,自己也沒能等來力神上市的那一天。
※ 力神的上市歷程堪稱鋰電行業“最曲折”
有媒體報道顯示,力神電池曾7次嘗試沖擊IPO未果,堪稱鋰電行業最曲折上市歷程。
比較有據可考的是,2006年,正處創業以來巔峰時期的力神電池就曾為港股上市進行準備。
不過由于到2007年,摩托羅拉的經營形勢大不如前,作為其主要供貨商的力神訂單被取消,公司面臨空前的經營壓力。
加之2008年前后的慘烈的“股災”與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力神的首次公開上市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 HELLO MOTO已成為“時代的眼淚”
到2016年10月,重歸老東家中國電科懷抱的天津力神公開表示正考慮在上海或深圳上市,以期到2020年實現年產能擴大至20GWh,卻因次年再度面臨巨額虧損而不了了之。
2018年,天津力神考慮以借殼形式上市,以旗下兩家子公司入股成為st嘉陵第一大股東,這一方案卻也未能最終實現。
最近的一次動作,則如我們在文章開頭所看到的那樣。
近幾年期望將動力電池及消費電池板塊分別推入上市進程的力神,于2022年底與主營造紙的美利云牽手。后者將置入力神旗下消費電池公司天津聚元、蘇州力神,前者則通過借殼重組實現消費電池業務與資本市場對接。
不過,到今年2月28日美利云宣布終止重大資產重組,歷時一年多的37億資產重組正式告吹,力神的消費電池上市計劃再度流產。
※ 與美利云的重組翻身仗最終未能打成
力神一路走來,從光環籠罩到舉步維艱。屢次謀求上市,卻硬生生從鋰電行業“活化石”熬成了頭部企業中少有的、至今未能真正邁入IPO進程的企業之一,很難不令人想起項羽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的一聲嗟嘆。
重復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的無限循環,如其不斷跌落的行業排名一般逐漸遠離大眾視野,就是力神的最終歸宿嗎?
“老將”苦候翻身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力神卻也并非全無機會翻身。
2020年,中國電科將持有的力神電池全部股權無償劃轉給中國誠通。后者作為一家很多人連名字都叫不上來的央企,卻常年是承擔央企非主業及不良資產處置的“急先鋒”,多次臨危受命完成國有資產重組及資本運作,先后將幾十家中央及地方國有企業帶出困境。
當有著“脫困救火隊”、“企業ICU”、“改革工具箱”等一眾名頭的中國誠通接手力神,這家過去在多個股東間流轉以致戰略嚴重失準的老牌鋰電企業,或許終于有希望真正走出一條更加高效且清晰的發展路線。
※ 張強現任力神電池總經理
正如公司總經理張強所言:“中國誠通集團控股力神電池,給力神電池帶來了最大的戰略的確定性。”
一方面,中國誠通入主后,第一時間完成了公司領導層“換帥”。中國誠通副總裁童來明當選公司新任董事長,中國紙業總經理、中國誠通生態董事長張強擔任力神電池總經理,全面接管力神電池的經營發展。
另一方面,作為中央企業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有長于資本運營的中國誠通引路,力神電池多年苦盼的上市似也指日可待。
2022年,在將消費電池業務通過借殼重組推向資本市場之余,力神電池的動力電池業務板塊也在第一季度完成第一輪融資。59億元募資中有近40億在中國誠通的協調下完成,動力電池板塊整體估值近200億元。
去年8月,力神(青島)新能源有限公司完成29億元B輪融資首輪增資,引入了南網儲能、南網基金、國調基金二期、安徽全柴集團、滁州鑫能基金、金楊股份、昆侖信元基金等重要投資方。
※ 力神(青島)是去年融資最高的鋰電公司之一
根據公司此前規劃,力神的動力電池板塊將在2024年下半年申報IPO,到2025年實現A股上市。
而從經營層面來看,近幾年力神電池也在積極重歸發展快車道。
在產能端,力神自2021年起,先后啟動了滁州、無錫、天津濱海基地的建設,總投資合計超364億元、規劃動力電池產能84GWh。
公司計劃到“十四五”末實現總體年產能超125GWh,到2030年年產能達到400GWh。
※ 公司官網所示的產業布局情況
去年4月份,力神電池還一口氣發布了包括280Wh/Kg能量密度的4695大圓柱電池、三年容量“零”衰減儲能電池、低成本富錳電池、10min快充的鈉離子電池、360Wh/kg能量密度的固態電池等五款產品。
中國誠通從資本運作到產能擴張、產品研發的一套組合拳,能不能再以氣勢雄渾的央企功法為力神電池在行業重新打出聲望?
結果我們尚難知曉。
不過,考慮到力神也曾在去年公開表示消費板塊業務可在下半年實現上市,而這一計劃顯然已經告吹。
力神謀求轉身的第一槍似乎又只開出了“啞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