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各儲能廠商做的越來越專精,在新的市場態勢下,不少標準還未得到統一,誰能夠搶跑標準制定,誰就能夠在接下來的比賽中搶得先機。
撰文 | 宏海
出品 | 星球儲能所
對于儲能企業來說,2024年絕對是十分難過的一年。
一方面,目前整個儲能市場總體表現較為低迷。據infolink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為38.82 GWh,同比下降2.2%。不少業內人士也表示,在市場開發及項目履行方面其明顯感覺到阻力相比以往更大。
另一方面,儲能領域的競爭在低迷的市場態勢下更顯殘酷。相比去年更“卷”的市場使得2024年儲能企業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能還要更上一層樓,無論是價格還是產品甚至是服務方面,今年一眾儲能企業仍在不斷卷出新高度。
整個儲能行業都在面臨競爭的壓力,各企業為了搶占市場,提高競爭力,已經到了“赤膊上陣”的程度。
而比眾多儲能企業之間競爭更激烈的,則是儲能巨頭之間的競爭。
在當前競爭異常激烈、市場瞬息萬變、充滿一切可能的格局下,實力較為雄厚、已跨過生死線的巨頭們想爭一爭更高的行業地位也無可厚非。
值得一提的是,儲能巨頭之間的競爭壓力更大,除了爭奪市場,在搶占儲能標準方面,巨頭們更是不敢松懈。
在儲能行業前排位置,除了寧德時代一家獨大,其余巨頭之間相比起來其差距并沒有達到難以逾越的程度,更何況在資本市場中,企業實現彎道超車,后浪拍前浪的故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因此儲能頭部企業競爭十分激烈。
就在最近,儲能巨頭們上演了一場逆襲大戲,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儲能電芯排名格局發生變化,億緯鋰能和瑞浦蘭鈞實現新的超越。
根據infolink數據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儲能電芯出貨規模達38.82GWh,其中大儲(含工商業)、小儲(含通訊)分別為34.75GWh 與4.07GWh,總出貨量Top 5企業為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瑞浦蘭鈞、比亞迪與海辰儲能。
除寧德時代繼續穩坐龍頭外,全球第二至四名發生變動。因大客戶大額訂單出貨,億緯鋰能市占率得以支撐,升至第二;瑞浦蘭鈞及比亞迪則分居第三、第四;海辰儲能繼續穩定表現,位居全球第五。
在整體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億緯鋰能逆勢實現大量出貨,瑞浦蘭鈞更是頂著虧損巨大壓力成功逆襲,頭部廠商的排名變動也正是儲能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一個縮影。
就價格來看,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兩家企業在業內可以稱得上是獨孤求敗,再加上一眾央國企入場不斷刷新低價紀錄,多數頭部企業想要走到行業前列,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就只能另辟蹊徑,選擇技術、質量水平或是未形成固定格局更加細分的領域去競爭標準制定者的位置。
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現階段,各頭部企業幾乎全都聚焦大容量展開角逐。
從市場需求來看,隨著風光規模的增長以及行業不斷發展,市場對于長時儲能的需求日漸增長,無論從市場需求還是成本核算抑或未來發展來看,4h甚至更長時的儲能成為發展趨勢。
中車株洲所、欣旺達、陽光電源、天合儲能、科華數能、海辰儲能、寧德時代、蜂巢能源、比亞迪、瑞浦蘭鈞、遠景、奇點能源等多家儲能頭部企業都推出了其電芯容量為300+Ah的儲能系統產品。其中數十家企業表示,其大容量儲能電芯產品已經實現量產交付,而儲能系統也會在不久后實現落地使用。
從業內眾多頭部企業的你追我趕中不難看出,更大容量將會是整個儲能市場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根據EESA統計,現階段超過300Ah的大容量電芯現已陸續出現二十余種品類。
隨著儲能應用場景的深拓,儲能專用電芯的開發也日益迫切。除了市場主流的電芯容量已經從280Ah邁向300+Ah,甚至還有500+Ah,1000+Ah等更大容量電芯。
從系統來看,多家頭部廠商儲能系統也開始從去年的5.XMWh容量向6.XMWh開始進發。
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瑞浦蘭鈞、比亞迪、南都電源等多家頭部企業率先推出了6MWh+容量的儲能系統產品,其中南都電源電芯容量為690Ah。而也有部分目前沒有推出相關產品的企業也表示將在不久后推出20尺容量為6.X MWh的儲能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作為各企業競爭焦點的大容量電芯和大容量儲能系統還有許多標準并未統一,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聲音下,各家產品都有不同特點,從指標、接口、工藝、組成多個方面都各有差別。
早期儲能電芯多基于傳統商用車所使用的動力電芯尺寸而來,所以在轉向儲能時大多數企業在其儲能業務中沿用了動力電池的相關的尺寸和標準。280Ah和300+Ah可以說是受電動汽車影響下大眾走出來的路線,而儲能集裝箱尺寸之所以被設計為20尺,主要是因為考慮到海運需求,20尺大小的集裝箱對于碼頭理貨以及貨船運輸來說是最大尺寸了。
這些所謂的標準卻只是既定的,過去行業做儲能的標準來源是動力電池和集裝箱標準。
換句話說,這些都已經是十分陳舊的標準了。
現階段各儲能廠商做得越來越專精,在新的市場態勢下,專門為儲能市場打造的產品剛剛開始發展,其標準還未得到統一,誰能夠成為標準的制定者,誰就能夠搶得先機。
不像280Ah一樣,目前的大容量電芯沒有較為統一的容量標準,甚至僅300+Ah電芯各企業還分出314Ah、320Ah、340Ah、345Ah等多個標準,更是已經有頭部企業開始搶跑布局500+Ah、600+Ah甚至1000+Ah容量的電芯。
一方面,儲能專用大容量電芯的容量尺寸標準制定對各企業產線產能的更新迭代甚至重新布局有著直接影響;另一方面,一套完整的儲能系統由電池、3S、溫控、消防等一系列環節組成,這里面還存在多個環節相互適配的問題。
另外,大容量儲能電芯還需要一段時間融入市場,這對企業來說也是搶占標準的好機會。據Infolink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 300Ah+ 產品在全球大儲市場滲透率為22%,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滲透率接近50%。同時鑒于海外市場對電芯產品迭代的敏感性不高,并且產品認證周期較長,300Ah+產品預計將在2025年第一季度在海外市場大規模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近段時間出現的拼接型儲能系統,業內對以往方便海運需求才制定儲能柜體標準是否應該進行重新考慮?市場需求在變,企業產品也在變,未來的儲能建設也未必一定按照20尺寸集裝箱儲能建設,而如果柜體尺寸按照新的標準設計,相關施工工具也要同步統一設計。
不難看出,在儲能市場未來的競爭中,誰能建立大家共同認可的尺寸標準,誰肯定就能夠在下一輪比賽中取得先發優勢。
需求增長快、標準未統一、市場條件充足,這也使得大容量電芯與大容量系統也成了各儲能企業搶跑標準的兵家必爭之地。
爭名競利的游戲場
實際上,在儲能這個可以稱作“瘋狂”市場中,類似大容量電芯與系統這樣的標準爭奪戰也一直在眾多細分領域中激烈地進行著。儲能這條賽道上,充斥著來自各方的野心家,大多數人不愿屈居人后,而在整個儲能行業中占據頭把交椅的困難太大,因此,在各種細分場景中搶跑就成了其追求行業地位,獲得市場份額的重要方式。
除了最為核心的電芯和系統容量標準之爭,在電池工藝、溫控系統、消防系統、運維管理等多個方面,各頭部企業也都想取得領先地位以在該領域實現搶跑。
從儲能電芯來看,則分為圓柱、軟包、方形等形態,但實際上其背后電池工藝主要分為卷繞和疊片兩種。
目前來看,大部分企業都選擇將疊片工藝當作未來發展重點,并欲在工藝創新方面引領標準。一方面,疊片電芯制造過程中發生彎曲地方較少,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疊片工藝散熱效果好,安全性更強,雖然疊片工藝也存在生產效率低、投資較高等問題,但長期來看并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從溫控方面來看,最近幾年,風冷儲能系統占據了市場絕大部分份額,但是風冷難以滿足發熱量較大的集裝箱類儲能制冷要求的短板逐漸暴露,液冷開始被部分企業視為新的業務增長點。隨著液冷儲能的優勢愈加明顯,市場發展開始提速,液冷的技術和產品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且速度很快。
根據 GGII 測算 2022-2025 年中國儲能溫控市場規模將從 46.6 億元增長至164.6 億元,復合增長率為52.3%,未來市場液冷滲透率將逐步提升。
溫控直接影響著儲能系統安全性,風冷具有低價優勢,而液冷具有高效優勢,且二者目前都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也使得行業對于儲能系統該選擇什么樣的溫控方式爭論不休,由于標準難以統一,各企業只能風冷、液冷都進行布局。
現階段,不少頭部企業為了站在搶跑位置,已經開始在儲能溫控領域作出新的探索,并提出了新的儲能溫控方案,如華為采用風冷+液冷的組合溫控以及像新能安風冷液冷都不用的儲能系統。
從消防系統來看,頭部企業也在不斷推進建設安全及消防系統標準統一,從早期在儲能系統中配備全氟己酮滅火器,到配備煙霧和氣體檢測器,再到浸泡滅火最后一道防線,以及泄爆裝置的配置,各企業在儲能消防方面也在不斷推進建設新標準的建設。
從運維服務來看,現在的儲能后期服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提供設備本身的維護管理,多家頭部企業已經實現了全周期一條龍服務能力,從前期建設到后期投運,都已經建設了較為完善的全套后期服務標準并能提供全流程服務。
而最近較為火爆的構網型儲能和虛擬電廠相關的云平臺,各家頭部企業也已經開始先行布局。
此外,儲能頭部企業在產品、建設、項目甚至技術路線等多個方面都在不斷找尋搶跑機會,以在細分領域中取得標準制定角色。
無論在什么行業中,都流傳這樣一句話:得標準者得天下。
能夠搶先制定行業標準對于儲能企業來說好處很多。除了塑造行業格局、提升企業形象以及獲得相應獎勵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競爭優勢,降低競爭風險。
具體來講,當企業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之一時,在同質化嚴重的時期,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差異化建立競爭壁壘,可以阻止競爭對手進入,降低企業競爭風險,以使得企業快速占領市場份額,實現市場收益最大化。
此外,在招投標市場中,企業有更多的先發優勢。作為標準制定者,更接近項目的標準要求,從項目開發早期到后期落地,行業標準制定者毋庸置疑有著不可比擬的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