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奔流,馳騁千里。在黃河“幾”字彎懷抱里——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兩大露天煤礦依偎其中。
作為能源央企,一直以來,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堅持生態優先,抓住關鍵、精準發力,在創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技術路徑、“兩山”理念實踐轉換路徑、生態價值產業化實施路徑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生態治理進程中,一張綠色的準能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科學“擴綠” 不斷夯實生態家底
準能集團地處晉陜蒙交界,礦區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雖煤炭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脆弱。建設初期,礦區黃沙漫天,天是灰的,地是黑的,老一輩建設者都說印象里的礦山就這兩種顏色,綠色竟成了一種奢望。但從開采初期,準能集團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堅持“邊開采邊治理”。在一代又一代準能人的努力之下,從沙蒿到楊樹、松樹再到240余種植物、7633.5萬株各類喬灌木,從一點綠到一片綠再到9.95萬畝綠,從“十山九禿卷黃沙”到“林海蒼茫鎖高原”再到“繁花似錦映碧川”。彈指一揮間,正是滾滾烏金今猶在,更是礦山染綠煥新顏。
圖為準能集團植樹活動現場
多年來,準能集團創新形成水土流失控制技術體系、生態重構技術體系、復墾綠化標準化作業流程三大技術體系,發布5項地方標準,做到了排棄地復墾全覆蓋、無死角,實現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重現、生物多樣性重組與保護”,礦區復墾率達到100%,植被覆蓋率由25%提高至85%以上,平均侵蝕模數降低88%。
良好生態環境的營造,使準能集團生態資源家底不斷豐厚。2025年,按照國家能源集團要求,在蒙礦山周邊10公里范圍系統治理沿黃生態廊道建設項目由準能集團實施,該項目分4期開展,打造兼具生態與觀賞性的沿黃景觀帶,進一步提升區域生態功能,筑牢地區綠色生態屏障。
創新“興綠” 多元效益有機統一
排土場上成片松柏郁郁蔥蔥,礦山上青青牧草生機勃勃,走進黑岱溝露天煤礦,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滿山青翠,滿眼是綠。再到1300平臺,內蒙古自治區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游客紛至沓來。
圖為生物多樣性主題公園一隅
“在網上我經常看到準格爾礦山的綠色奇跡,讓我十分震撼,從人工挖煤到設備采礦再到變廢為寶的艱辛歷程,全面展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來礦區參觀的準格爾旗第二中學學生楊晶媛分享道。
隨著立秋已過,礦山上也迎來了“豐收”。在生產服務中心180畝生態農業試驗田里,黃瓜、茄子、豆角等蔬菜相繼成熟,工人們正在忙著采摘、裝車。同時,在千畝果園里也飄來陣陣果香,令人垂涎欲滴。生產服務中心積極開展果實追肥作業,全力保障礦區食堂的果蔬供應,只為讓職工品嘗到“初秋的第一口鮮甜”。
8月19日,“大河壯闊 亮麗北疆”全國黨媒走近母親河大型全媒體傳播活動媒體團來到黑岱溝露天煤礦林果經濟示范區,紫瑩瑩的西梅、脆甜多汁的蘋果掛滿枝頭。媒體團成員看著各種果樹欣喜不已,一邊體驗采摘的樂趣,一邊感嘆:“礦區竟然變成了花果山!”
近年來,準能集團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探索、集成、發展“生態+農業、牧業、林果”等多元產業模式,已種植牧草1萬多畝,開發飼料及小雜糧種植基地3千多畝;建成葡萄、蘋果、桃等100多個品種的3.9萬畝林果種植基地;種植觀賞花卉1千多畝,建設采摘日光溫室42棟;現存欄和牛種牛、安格斯優質肉牛千余頭,帶動周邊村民大幅增收,礦區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效能日益凸顯。
嚴格“護綠” 筑牢北疆生態屏障
曾經,這片黃土高原上一遇雨天,泥水滿坡,將本就千溝萬壑的土地又沖刷出一道道“口子”。如何在礦區上保水固土?“公司因地制宜提出‘以蓄代排’思路,對排土場整體形態進行優化設計,整體造型呈中間低、四周高的‘盤子’狀,防止雨水向邊坡匯集、沖刷邊坡,最大限度利用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部副主任王瑜說。
目前,控制水土流失效果非常明顯,排土場植被養護3年左右,便可依靠自然降雨生長,生態系統實現正向演替。
接下來怎么干?水土保持有了升級版,準能集團為防止平匯水出現徑流,在各平臺建立分散徑流控制系統;為防止邊坡水土流失,在臺階上部邊緣修筑了擋水圍堰,坡面采用穴狀整地、拱形骨架、魚鱗坑等措施進行微地形整理;為防大暴雨等極端天氣,建立健全人工防、排水系統……如今,礦區森林面積已達5.7萬畝、地被面積達3.79萬畝,年吸收二氧化碳31.5萬噸。
圖為準能集團綠色礦山航拍圖
當前,準能集團正在全力申報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推進國家重點研發“北方防沙帶大型露天礦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部干旱區煤炭開采環境損傷演變及修復機理”項目實施,高質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長河奔涌,奏響生態文明時代樂章;草木萬物,見證綠色發展振興畫卷。準能集團將努力把準能礦區打造成為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璀璨的綠色明珠,為建設美麗中國書寫“準能樣板”。(呂宗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