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哈拉溝生態示范基地的觀景平臺時,護林員張磊正仔細察看著樟子松樹苗的長勢。他彎腰撥開一叢苗木,露出會心的笑容:“今年種的這批樹苗,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這在幾十年前簡直不敢想?!?/span>
張磊身后成片的樟子松隨風搖曳,幾只野兔從灌木叢中竄過,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機。
四十載光陰流轉。如今,4900萬株樹木筑牢生態屏障,64%以上的植被覆蓋率暈染底色,三大生態示范基地綻放樣板光芒——這不僅是數字的躍遷,更是一代代人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篤實踐行與接力傳承。
滿目蒼翠的神東礦區
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總在親歷者的記憶里留下最鮮活的對照。在礦區生活了40多年的吳寬鋒至今保存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20世紀90年代的礦區,黃沙漫天,稀疏的植被像是補丁般貼在了大地上。對比今日滿目蒼翠的景象老吳感慨道:“如今,照片里的綠色濃得像要滴下來,當年真不敢想象會有這么大的變化?!?/span>
環境的蝶變從來不是憑空而來,背后正是對水土保持的深刻踐行與持續深耕。
水土保持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關鍵。保護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穩定生態環境,本身就是在發展生產力。神東深諳此理,從開發建設以來,積極開展大面積高標準的風沙治理行動,精心構建了以草為主,草灌喬結合的植被生態系統,筑起堅實的生態防護墻,累計馴服流動沙地103平方公里;精心勾勒“兩山一灣”常綠林長廊42公里,近300萬株常綠樹扎根生長。這一系列行動,始終循著“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持之以恒,讓生態發展的脈絡在堅守中愈發清晰。
綠色不僅在山野間鋪展,更延伸到了每個角落??唇煌ɡ鹊溃苓?0公里內,生態修復與景觀綠化同步推進,阿大公路、忽馬線等22公里道路綠意盎然,生態紐帶越拉越長;看河道溝道,堅持“源頭治理、層層設防”,每年減少入河泥沙15.6萬噸,清澈新生替代了昔日渾濁;看小區景觀,12個公園綠地讓小區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生產生活環境愈發優美和諧。
兩名新入企的員工在綠意盎然的環境中拍照留念
從基礎治理到深度轉型,神東以篤行之心,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每一步發展實踐中,繪就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
“看這水,可不是天然河流匯過來的,”生態環境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向身邊的參觀者介紹,“這是我們13座煤礦的礦井水,經過三級處理才變成這樣的活水?!?/span>
從前,這些水不過是生產時的“副產品”,如今,它們順著113公里的灌溉主管道奔涌,把曾經的沉陷區,一點點滋養成了606平方公里的綠洲。
這種讓“副產品”煥發新生的實踐案例,正是循環發展理念在資源利用中落地生根的生動注腳。神東抓住資源利用的源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礦井水資源化利用中,在全面提標治理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礦井水質優量大的優勢,拓展煤制油等工業生產用水、礦區生活用水和生態灌溉等利用途徑,大幅提高礦井水利用效率效益,形成了完整的礦井水資源化循環利用產業鏈條。
在以循環發展激活資源效能的同時,神東更將科技創新作為撬動綠色轉型的支點,讓生態理念與技術突破深度交融、協同發力。
——以技術革命推動煤炭生產綠色轉型。針對煤炭運輸消費的環境特殊性,神東開展全周期技術革命:13個礦井配套11座選煤廠,采用重介質選煤工藝,讓商品煤發熱量提高330大卡、灰分降低6%、硫分降低0.04%,每年減少下游二氧化碳排放量33.1萬噸。數據背后,是轉型的堅定決心,更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礦區的有力行動。
——以低碳建設兼顧節能與碳匯。建設低碳礦區,神東多管齊下:集中布置礦井與生活區,利用熱電余熱取暖,分散區域構建多能互補供熱體系,夏季停用燃煤鍋爐;13個礦井地面打孔縮短輸料輸電距離,減少電損與運距。每一項舉措,都在為減碳添力。
——在煤矸石資源化利用上,神東充分利用煤矸石成分特質和剩余熱值優勢,大力發展矸石制砂、制磚、制礫石及余熱發電綜合利用項目,還形成了煤矸石資源化深度利用產業鏈,降低了煤矸石處置成本和污染環境風險,增加了經濟效益。
當綠色轉型的實踐不斷深化,生態治理的成果也在一個個鮮活場景中綻放。
夜幕降臨,哈拉溝生態示范基地熱鬧非凡。職工群眾吹著涼爽的晚風在木棧道上漫步;景觀長廊內草木爭輝,美景讓人應接不暇;不遠處的休閑區,幾戶人家圍坐在木質桌旁,燒烤的煙火氣與孩子們的笑聲交織。
昔日溝壑縱橫、塵土飛揚的礦區,如今變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樣板地,不僅成了職工群眾日常休閑的“后花園”,更讓前來調研的院士專家、行業同行駐足贊嘆,真切見證神東人從“治污”到“造景”的跨越。
幾十公里外的布爾臺生態示范基地同樣續寫著綠色傳奇。4萬畝光伏板在沉陷區連成“藍色海洋”,陽光與板下草木相映成趣,勾勒出獨特的生態之美。這里,50萬千瓦光伏電站年發電量達9億千瓦·時;周邊10萬畝生態經濟林,既固土保水,又孕育經濟效益。
生產生活環境愈發優美和諧的神東小區
如今,神東已構建成三大生態示范基地矩陣:哈拉溝展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智慧,上灣補連塔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布爾臺探索“光伏+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這些實踐為其贏得第十屆“母親河獎”、全國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每一項都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鮮活寫照。
這些生態示范基地的生動實踐與沉甸甸的榮譽,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在生態治理戰場上的深耕細作。開發建設以來,神東累計實施生態治理工程2500多項,植樹4900萬株,礦區植被覆蓋率從3%-11%提升至64%以上,塌陷區治理率100%,水土保持率從67%提高到75%以上,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從“兩山論”的堅定踐行者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標桿示范者,神東以綠色為底色鋪就發展長卷,以創新為動力破解生態難題,用數十年實踐勾勒出“煤海綠洲情瀾涌”的生動圖景。
這,不僅是神東當下的鮮活寫照,更標注著讓綠水青山成為永續發展的生態底色。(梁小燕 胡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