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騰格里沙漠,陽光熾烈。金色的光芒灑向8萬余畝如藍色海洋般鋪展的光伏板,每天產生上千萬千瓦時的清潔電力,沿著“寧電入湘”特高壓通道奔向三湘大地,驅動著工廠車間,點亮了萬家燈火。回首光伏板下,草方格織就的巨網緊緊鎖住流沙,沙蒿、蒙古冰草等沙生植物生機盎然。這片曾被稱為“死亡之海”的荒漠,正以一場深刻的“能源革命+生態綠洲”生動實踐,迎接“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
戰略突圍:“風沙源”變“綠電源”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廣袤的“沙戈荒”地區成為我國能源轉型的戰略要地。2022年,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寧夏騰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中衛光伏一期項目完成備案,這是我國首個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雙批復”的沙戈荒能源大基地項目,肩負起重構國家能源版圖的歷史使命。
該基地規劃建設新能源裝機1300萬千瓦,配套火電調峰機組464萬千瓦,總容量達1764萬千瓦。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為湖南輸送電量400億千瓦時,相當于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的一半,約占湖南年用電量的六分之一。其中,新能源電量超50%,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85萬噸,相當于10億棵樹的年吸收量。目前,中衛光伏一期、二期北區共200萬千瓦項目已先后投產,二期南區100萬千瓦項目即將并網,海原10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加緊建設,中衛、沙坡頭150萬千瓦風電項目建設也整裝待發。2025年6月底,6月29日,隨著“寧電入湘”±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圓滿完成滿負荷單極試運行,基地正式向湖南區域送電,為湖南區域綠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圖為基地中衛光伏一期場區
“過去是‘風吹沙石跑,天上無飛鳥’,如今是‘板上能發電,板下成綠洲’。”基地旁邊的牧民王強見證了這片土地的巨變。基地總投資超850億元,不僅將有力拉動西部經濟發展,更將“沙戈荒”這一生態負資產“轉正”。昔日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正崛起為“西電東送”的核心電源點。這一轉變,是國家能源戰略的精準落子,更是“兩山”理念在“沙戈荒”地區的鮮活實踐。
生態重塑:“光伏+治沙”的智慧密碼
在騰格里基地的光伏陣列間,3米高的光伏組件支架下蘊藏著生態修復的智慧。“這個高度既能減少沙塵對光伏板的遮蔽,又能為植物留足生長空間。”項目經理李超翔指著草方格中生長的蒙古冰草解釋道。基地創新實施“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模式,實現了能源生產與生態修復的同頻共振。
科技為治沙裝上了“智慧大腦”。項目團隊創新側引孔樁基礎施工技術大幅減少施工用水,引入草方格固沙技術鎖住流沙,建成“集雨+儲水+根際滴灌”系統,讓每一滴水都物盡其用。“我們還在基地開展了固沙植物空間配置、沙土改良、人工生物土壤結皮固沙等多項技術試驗”,項目副經理藺鍇介紹,“通過一系列研究,逐步構建‘沙漠光伏+生態修復+沙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全面提升基地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圖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鵝喉羚在基地光伏區覓食
生態治理成效已然顯現。2024年生長季末數據顯示,基地植被覆蓋度已從建設前的不足0.5%提升至平均20%,局部區域高達50%;風速降低50%,沙塵量減少80%,流動沙丘已轉變為固定、半固定沙地,部分地區沙土表層甚至形成結皮;鵝喉羚、赤狐、赤麻鴨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頻繁現身,多年未見的麻雀、喜鵲、野兔等也成群歸來,樂在其中。
“光伏板遮陽減少水分蒸發,植被固沙又降低了板面積塵,兩者形成了良性循環。”運維中心主任工程師潘戰國介紹。這種共生效應還延伸出產業價值,板下種植的金銀花等中藥材已初具規模。《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對該基地的治沙成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光伏+’模式在中國的推廣,有力助推了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和全球可再生能源轉型”。
科技賦能:從“靠天吃飯”到“智慧運營”
在基地中控室,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每一塊光伏板的運行數據。平單軸追光系統讓組件始終精準追隨太陽,無人機自主巡視、無人機清洗光伏組件替代了傳統人工,AI發電功率預測準確率高達90%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黑科技”推動電站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管控”的跨越。
技術創新貫穿項目全生命周期。規劃期運用無人機航拍和遙感技術優化選址;建設期采用高效單晶雙面雙玻N型Topcon組件提升發電效率;運維期則通過智能手環監測工人健康,利用高空防火云臺聯動無人機保障安全。智慧應用已覆蓋基地40余個場景,其中12項屬全國首創,提升運維效率50%以上,并獲得中國設備協會“國際領先”認證。
圖為基地員工利用無人機清洗光伏組件
由寧夏最大295兆瓦/590兆瓦時儲能電站和3臺50兆乏調相機組成的“穩定器”尤為關鍵。它們不僅保障了綠電的穩定外送,還通過儲能放電替代夜間購電,有效降低購電成本,僅調相機年運行費用一項即可節省約280萬元。“智能系統讓荒漠電站真正‘活’了起來,每個設備的狀態都清晰可控。”潘戰國的話語中充滿自豪。
民生共享:綠色動能拉長“幸福清單”
“現在風沙小多了,在家門口打工每天能掙200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正在扎設草方格的當地居民算著“幸福賬”。基地建設高峰期帶動了5000人就業,當地農牧民通過運輸、工程建設、板下種植等崗位實現轉型增收。基地還與周邊村鎮建立幫扶機制,定向采購農副產品,援建灌溉設施,并修建了殘疾人運動員綜合訓練基地。綠色能源產生的經濟效益,正通過就業、幫扶、產業協同等渠道,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當地百姓的“幸福指數”。
圖為基地開展草方格扎設
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湖南也添置了一個超級“充電寶”。今年夏季用電高峰,湖南用電負荷激增,預計最大負荷將達5000萬千瓦。來自騰格里“沙戈荒”基地的綠電成為今夏湖南保供的最強“外援”,不僅讓百姓家中的空調運行得更安心,還讓工廠運轉更穩,進一步降低湖南企業的用電成本,為湖南人民帶去實實在在的福祉。
天色漸暗,場站道路兩旁的太陽能燈漸次亮起,宛如星河落入沙海。基地的中控室大屏顯示:8月12日當天向湖南輸送綠電1400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萬噸。從浙江湖州的竹林到寧夏騰格里的沙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穿越二十載光陰,在西部荒漠孕育出新的綠色奇跡。騰格里的成功實踐證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來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條通往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張乾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