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油田 青綠滿勝利
破曉時分,渤海灣晨霧未散,埕島中心一號平臺被晨曦鍍成金箔,海鳥掠過鋼鐵支架。這幅工業與自然共生的畫面,正是勝利油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照。
綠色發展是高效開發的根本路徑。勝利油田圍繞“低碳凈零”目標,推進勘探開發全過程降能耗、減損耗、控物耗、減排放,“無廢”與“降碳”的故事正鮮活上演。
千座單井罐退出“舞臺”,輸油終端密閉裝置將油氣“鎖”在管道中,大力推動VOCs(揮發性有機物)與甲烷協同治理,甲烷逸散強度較2020年下降76%;粉煤灰成了建材市場“香餑餑”,煉化水實現廠區內循環利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超96%,“無廢油田”招牌越擦越亮。
綠電也正悄悄重塑著傳統能源企業生產的模樣。東辛采油廠的光伏圍欄像“發光項鏈”,為油井輸送70%以上綠電,使井區成為會儲電的“虛擬電廠”;孤東采油廠用太陽能集熱板取代燃氣爐,讓油井用上75攝氏度“熱水澡”,年節省260萬立方米天然氣。截至目前,勝利油田節約集約用地7155畝,累計建成光伏裝機460兆瓦,油氣生產用電綠電占比達23.4%。
綠色,一直是勝利油田最亮眼的底色。2萬畝勝大生態林場的120萬棵白蠟樹,每年吞下1.2萬噸二氧化碳,為“碳中和”原油庫寫下綠色賬單——這幅陸海共繪的生態畫卷,正是勝利油田給大自然最溫柔的答復。
上海石化 打造無異味廠區
在上海金山區,有一處獨特的景致吸引著眾多目光。在南隨塘河的北岸,一條長2.7千米的光伏帶如藍色綢帶般鋪展,與南岸那片郁郁蔥蔥的綠樹帶隔河相望。這里,便是上海石化公眾開放日備受青睞的打卡點。
這份和諧,源于上海石化在打造無異味化工園區上的堅定決心與扎實行動。為打造無異味化工園區,上海石化多措并舉,將VOCs(揮發性有機物)平均濃度牢牢控制在70微克/立方米以下,居行業領先水平。
早在2018年,上海石化專題立項,錨定36類VOCs濃度中最大的汽油因子進行攻關,圍捕汽油儲罐區及汽油調和、汽油裝卸等過程中的揮發性有機物。2023年7月,該公司創造性地將儲運部散油廢氣引入熱電部鍋爐作為燃料,區域邊界VOCs濃度當月就達到超凈排放。
在9.4平方公里廠區的邊界,上海石化設置5個大氣自動站點,相應建立5個溯源工作小組,按照“全天候、全過程、網格化”管理原則,開展污染物報警溯源工作。同時,建立完善大氣溯源數據庫,通過污染物指紋特征,快速判斷油氣組分,為精準溯源保駕護航。
自2015年率先在行業內采用LDAR(泄漏檢測和修復)技術以來,上海石化經過多年努力,為130多萬個密封點建立臺賬,每個閥門接口都有一個電子標簽,實現檢測、管理全覆蓋。
浙江石油 從加油到“加綠”
8月13日清晨,浙江湖州石油安吉霞泉加能站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著藍光。剛為電動重卡充完電的王師傅一邊洗車一邊感慨:“以前我們只能來站里加油,現在充電、購物、養車一站式搞定,真是方便!”
這一幕,正是浙江石油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縮影。
從傳統油品升級到新能源布局,從防滲改造到“無廢”企業創建,浙江石油走出了一條傳統能源企業綠色轉型的創新之路。
浙江石油加快能源轉型發展步伐。從2016年國V油品全覆蓋到2019年國VI標準全面落地,每一滴油都藏著降碳決心。更亮眼的是新能源版圖:11座加氫站助力長三角氫走廊建設,日均3噸氫氣滋養著綠色物流;1600余座充電站2.5萬個充電車位織就全省最強充電網絡;寧波石油金海路加能站更是靠“光伏+綠電交易”實現“零碳”運營;458座分布式光伏站點年發電1500萬千瓦時,相當于為大地披上8500噸二氧化碳的“綠衣”。
近年來,浙江石油在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領域持續發力,20億元投入換來了1700余座加油站的雙層罐防滲改造,智能監測系統守護著土壤與地下水的潔凈;“低溫吸收+吸附級配”工藝讓活性炭壽命翻倍,年減排VOCs(揮發性有機物)超700噸。從全國首座“無廢油庫”臺州石油臨海油庫,到511座“無廢加油站”,連購物袋都是可降解材質,“無廢”理念滲透到每個細節。寧波石油三官堂油庫更以光伏發電抵消全庫碳排放,捧回全省首張油庫“碳中和”證書。
江蘇油田 護碧水長流
水色氤氳中,紅色抽油機與萬頃碧波相映成趣,這是盛夏時節江蘇油田獨有的風景。
江蘇油田地處江淮生態大走廊、南水北調東線源頭,人口密集、水網交錯縱橫。正因守著這樣的生態要地,江蘇油田始終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全力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把 “水生態保護” 的理念深嵌開發全流程的每個環節。
在油藏開發之初,江蘇油田便統籌規劃采油站與注水站。81座注水站年注水量1045萬立方米,采油污水、鉆井廢液全部“變廢為寶”,通過深度處理回注油藏,實現工業廢水零外排;站庫實施雨污分流,初期雨水被統一收集處理,確保出站雨水零污染;規范建設碼頭污油污水收集、生活垃圾收集設施,暢通船舶污染物的處置渠道,確保船上生活垃圾零遺棄。
對穿湖和跨湖的管線,江蘇油田更是精心守護,外加鋼管套增強抗風險能力,對臨水或穿越水體管線進行定期維護,并實行24小時監控。高集油田油區兩條輸油管線自1995年建成投產以來,未發生一起水體污染事件。“十四五”期間,油田共更換集輸管線354條,有效降低管線泄漏造成的土壤地下水污染風險。
夕陽西下,湖畔旁的抽油機緩緩轉動,余暉灑在水面,碎成一片金鱗。江蘇油田用一個個具體的守護行動,守護著水鄉的一汪碧水。
中科煉化 用好每一滴水
在碧海藍天的南海之濱,“淡水貴如油”的東海島上,中科煉化深入探索“一滴水”的價值,以科技之力譜寫綠色發展的節水篇章。2024年,該公司工業取水量比上年降低103萬噸,萬元產值取水僅為4.94立方米。
裂解裝置區,他們優化汽包減排管線,改造廢堿脫油罐洗滌系統,每月減少脫鹽水消耗1.16萬噸、高壓除氧水3萬噸,裝置能耗降低3千克標油/噸。這得益于“摸清家底”的精準施策,利用四年一度的大檢修窗口期,讓節水項目與生產裝置同步設計、同步投用,實現“技改零等待”。
要節水,更要用好每一滴水。今年5月初,中科煉化新投用一個容量為3萬標準立方米的雨水回用池,年可實現多回收雨水400萬至500萬噸。6月,補新水率為該公司投產以來最優水平,同比減少新鮮水用量27.8萬噸,在總部水務競賽取得第一名的佳績。
凈化水場,綠草、涼亭、小橋和魚池,像坐落在城市里的一個公園。經過處理后的污水清澈見底,金魚、烏龜在污水達標外排的監控池里歡快游玩。“我們通過建立監測—分析—優化的閉環管理機制,實現了最大程度回用污水。”公用工程部工藝副經理尹建明說。中科煉化立足雨水回用系統、污水回用系統,脫鹽水系統、凝結水系統、循環水系統綜合,開展水資源優化,污水回用率保持在76%以上,在系統內排名前列。
天津石化 守護濕地“生命線”
盛夏時節,盡管不是遷徙季,但距天津石化裝置區幾百米的北大港濕地,仍有成群的候鳥在蔥郁的水草中棲息。這片濕地生機盎然,離不開土壤與地下水的潔凈,它們是維系生態平衡的 “生命線”。
天津石化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環保“源于思想、源于設計、源于管理”理念,突出土壤污染從事后治理向事前預防轉變,聚焦隱蔽設施防滲改造系統提升,爭當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控“領跑者”。
地下污水管網、污水池一旦滲漏,排查難、修復慢,是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控的老大難。天津石化系統謀劃、超前布局、分類施策,針對新建裝置,嚴把防滲設計關,采取設備區域設置圍堰、地罐設置頂棚等防滲漏、防擴散措施,全方位降低土壤污染風險。對投用30年以上的裝置及罐區,實施地下污水管網“可視化改造+CCTV非開挖檢測修復”“雨污分流自動化+雨水收集回用”系列綠色化改造。創建油品罐區“地上地下協同、水土氣共治”土壤源頭綠色化改造新模式,預防性消除土壤污染隱患,系統性提升廠區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并為探索開展在役場地土壤污染“邊生產邊管控”試點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2023年,天津石化的土壤污染防治特色經驗,被納入生態環境部“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系列典型案例”。
西藏石油 雪域高原植新綠
8月的西藏拉薩河谷,夏末的陽光正給新綠的枝葉鍍上一層暖光。這片納入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規劃的土地,中國石化“我為雪域高原植新綠”的標識牌立在山腰,與周邊漸成規模的林帶相映。
2021年起,西藏石油深入參與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交出5年亮眼答卷:在拉薩南北山造林2.27萬畝,綿延37公里,讓420萬株綠樹在“世界屋脊”穩穩扎根、茁壯成長。
面對海拔3800米以上巖石裸露率超60%的極端環境,西藏石油采用“石頭圍堰+魚鱗坑”固土技術,通過客土回填與保水劑應用,使土壤有機質提升至1.5%,樹苗成活率突破85%;構建“樹種篩選—立體防護—智能養護”全鏈條的樹木管護體系,在雪域高原打造出可復制推廣的生態修復樣本。
生態建設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互促共進。西藏石油通過項目累計提供150余個就業崗位,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培育專業營林隊,帶動農牧民增收800萬元,實現“家門口就業”的綠色轉型。2023年,中國石化與中國綠化基金會合作,設立“我為雪域高原植新綠”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項目,吸引42萬人次參與,各族群眾共植“團結林、生態林、幸福林”。
這片曾以碎石為主的山坡,正用越來越密的根系鎖住水土。再過5年,等到項目全部建設任務完成時,這里的喬木會更高,灌木會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