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我國西南地區,以其磅礴的山勢和豐沛的風能、太陽能資源,正成為國家新能源戰略版圖上的關鍵一子。然而,這片土地的美麗與脆弱并存。在廣西、云南、貴州、湖南等省(區),因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生態環境脆弱,為當地新能源項目的建設者們出了一道嚴峻的考題。2023年起,一場投資1.5億元、覆蓋超過500公頃土地的生態修復行動,在西南群山中悄然拉開序幕,國華投資全體新能源工作者,用“敬畏自然,禮遇自然”的認真態度,為生態脆弱的祖國西南地區建起一座“綠色銀行”。
在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廣西分公司登云山風電場,62臺白色風機矗立在云霧間緩緩轉動。山腳下的永福縣永安鄉獨州村村民謝書鋒,正帶著親朋好友參觀復綠一年后的村莊美景。“去年這時候,這里還是裸露的巖石邊坡。”撫摸著村口新栽的桂花樹,這位曾經的護林員感慨道:“沒想到風電項目建設不僅沒破壞生態,反而讓家鄉更美了。”
精細管理、因地施策,廣西的草、湖南的樹、云南的茶,在國華投資全體工程人員的手中,成為了一道道助力祖國西南區域生態修復的堅實屏障。
護綠:以“微生物”加持“精細化”
“在廣西,每一座山都有不同的脾氣。”國華投資廣西分公司登云山風電場場長劉樂指著眼前陡峭的山坡說道。
壁立千仞、坡陡谷深,在喀斯特地貌廣泛分布的八桂大地,土層如薄紗覆于巖石之上。風電場建設過程中,大量的土石方開挖不可避免,修建上山道路、平整風機平臺、開挖輸電線路基坑……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撕開這層薄紗,同時每年超過2000毫米的強降雨時不時沖刷著單薄的土層,對該區域工程建設造成威脅,一旦表層土破壞,自然恢復周期會長達數十年。
然而傳統的掛網噴播復綠技術,在這里常常“水土不服”。“我們試過很多次,剛開始看著草長出來了,一場暴雨或者一個旱季過去,就變成了‘先綠后荒’,治標不治本。”負責登云山風電場區域的外委單位負責人坦言。
“就像醫生治病,不能單治表面癥狀,更要從根本上破除病灶。”在國華投資廣西分公司登云山風電場的一處陡峭邊坡前,施工人員手持一個特制的噴壺,小心翼翼地向土壤噴灑一種棕色液體。對于坡度極大、巖石裸露的邊坡,施工隊采用這種特制的微生物菌劑進行噴淋。國華投資廣西分公司副總經理張軍解釋道,“與傳統的單一掛網噴播技術不同,微生物能夠固碳固氮,分解巖石礦物質,為植物提供養分,從而讓表面土層固化為‘人造皮膚’,比單純種草種樹更具可持續性。”緊接著,再輔以掛網噴播,播撒的鄉土草種和灌木種子就這樣在這片“活化”的土壤中扎根生長,這是國華投資在喀斯特地貌區推行的生態重構技術創新。
圖為“生態醫生”檢查生態修復情況
在“生態醫生”們的救治下,登云山的邊坡上由點滴綠意,逐漸匯聚成覆綠率達85%的綠色海洋。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轉好,風電場周邊野生動物的數量大幅增加,黃腹角雉、獐麂等國家保護動物陸續出現在林間……
數據顯示,這種創新技術在我國西南區域的應用,使植被成活率從傳統的60%提升至85%以上,返荒率降低了近30%。“雖然每平方米造價約110元,高出傳統方法近30元,但其極低的返荒率避免了后期大量的重復維護和二次施工費用,綜合測算,長期成本反而節約了約20%。”國華投資廣西分公司安全環保監察部經理劉瑞明欣慰地說。
固綠:以“敬畏心”守護“生命線”
同樣是山,一省之隔卻大有不同。湖南的山千巖萬壑、奇峰羅列,海拔最高處接近一千米,冬季覆冰最深處達30毫米,涉及湘資沅上游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域,廣西地區的成功案例無法順利復制。
“你站在這里,往下看是萬丈深淵,往上看是懸崖峭壁。每一寸土地的開挖,都像是在大自然身上劃一道口子,而每一場暴雨,都是對我們工程的考驗。”國華投資湖南雙牌項目負責人郝希華指著一夜暴雨后被山洪沖斷的山間道路,語氣中充滿了對自然的敬畏。他所描述的,正是我國西南山地風電項目建設中的普遍場景。
修復不是補救,而是從規劃開始的全周期修行。
“從選址開始,我們就利用地方政府的‘三區三線’生態敏感區識別系統,確保避開生態紅線;在設計階段,我們優化道路路徑和風機平臺布局,減少土石方開挖量。”郝希華介紹道。在湖南衡東風電場項目中,通過優化設計,吊裝平臺占地面積較同類項目減少了33%,施工道路長度減少了近10公里,大幅降低了對原生態系統的干擾。“同時在建的湖南雙牌柴君山項目中,道路下邊坡水土流失風險高,我們采用擋土墻結合植被恢復;平臺周邊設置了環形排水溝并順接天然水系,臨時施工區則采用全面覆綠策略,確保施工完成后植被覆蓋率恢復到90%。”
圖為國華投資湖南分公司衡東風電項目生態修復一年后的景象
不貪圖好看、不選擇外來速生植物、不打“綠色補丁”,在植被選擇上,國華投資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精心挑選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和草種。廣西的狗牙根、百喜草等植被挺立在巖壁上,湖南的木荷、紅錐、麻櫟等鄉土闊葉樹種靜靜生長;云南的茶樹上方搭建光伏板,確保植被與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的全面融合。
這種精細化的分區分類管理,使得生態修復效果更加顯著。監測數據顯示,修復區域水土流失率平均下降了30%,植被覆蓋率提升至85%以上,遠超行業標準要求。
又是一夜暴雨,在“植被屏障”的保護下,國華投資湖南雙牌柴君山風電項目的邊坡安然無恙。
增綠:以“環境賬”協同“民生賬”
農忙時節、碧野如詩。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江東鄉東坡電站,光伏板上增發綠電,板下茶樹恣意生長的生態畫卷引游人連連駐足。根據云南農業大學出具的檢測報告,滇南豐富的光照資源與夏季需要遮陰的茶樹天然“適配”,茶葉品質提升,每畝利潤預計可提升20%,“光伏茶”豐產在望。
“以前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光伏場站建起來,把我們這里的山挖得亂七八糟,影響到我們的茶樹增產。”當地村民回憶道。然而,“兩種產業不爭地,茶葉品質還更高”的現狀讓他喜出望外。
國華投資在生態修復過程中,不僅追求“復綠”,更追求“復美”。在湖南省衡東風電項目,修復后的邊坡綠意盎然,蜿蜒的山路兩旁被鮮花點綴,儼然成了一條“花園公路”,如今已成為附近居民游覽的好去處。據測算,在我國西南這場大規模的生態修復行動中,已累計恢復植被面積逾萬畝,區域水土流失率平均下降了約30%,顯著提升了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災能力,有效減少了土壤侵蝕和地質災害風險。
圖為“光伏茶”園區村民做生產準備
不僅要算好“環境賬”,更要算好惠及長遠的“民生賬”。
在廣西登云山風電場,附近的果農正趁掛果期為橘樹“追肥”,青橘滿枝、車來人往,眼看又是一年豐收季。國華投資在開展“復綠”工作時,還幫助當地修繕受雨水沖刷損壞的鄉間路段30公里,提供相關崗位30個,惠及周邊百余戶村民和10戶果農,有效解決了農戶頭疼的農產品運輸問題,助力村民增收。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圖為修復后的國華投資廣西分公司登云山風電場
“我們在西南地區的環水保修復,相當于為當地建立了一座‘綠色銀行’,存入的是對自然的敬畏與責任,產出的則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多重價值。”國華投資廣西分公司登云山風電場場長劉樂總結道。
暮色中的登云山,晚風拂過新栽的苗木。山腰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標語在夕陽下熠熠生輝。謝書鋒的家里亮起象征團聚的燈火,他說現在最期待九月夏橘收獲——那是這片山巒修復后第一批收獲的果實,也是這片土地獲得新生的印記。(袁婧雯 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