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酷暑,在天津濱海新區長蘆海晶鹽場,養殖戶唐建民輕抬抄網,幾只肥碩的鹽汪子蝦躍出水面,銀甲泛光,映照著豐收的希望。“看這長勢,再過幾天就能捕撈上市了!”他臉上洋溢著豐收在望的喜悅。
107萬塊光伏板在陽光下匯成一片“藍色海洋”,年均發電量超10億千瓦時;光伏板下的鹵水中,數十萬尾鹽汪子蝦歡快暢游,等待新一輪的豐收。這幅“水上發電、海水曬鹽、水下養殖”的和諧畫卷,是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天津公司創新實施的“鹽光漁互補”項目成果。面對土地資源約束與新能源發展的雙重挑戰,龍源電力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落實新發展理念,通過立體開發模式,將傳統低效鹽田轉化為集清潔能源生產、鹽業提質增效、特色水產增收于一體的綠色生態綜合體,為應對土地資源約束與能源轉型挑戰提供了具有示范意義的“國能方案”。
圖為蝦農正在項目現場拋撒飼料
長蘆海晶鹽場曾是華北地區重要的鹽業生產基地,但受市場波動和資源限制,傳統鹽業提質增效壓力巨大。與此同時,天津土地資源緊張,新能源發展面臨“用地難”問題。如何在保障鹽田性質、穩定鹽業收益的前提下,實現土地高效利用與綠色轉型?龍源電力深度挖掘地域資源稟賦,“鹽光漁互補”模式給出了創新答案。
然而,這一模式最初并不被看好。“光伏板遮了太陽,蝦還怎么長?”“鹽業和養殖能兼容嗎?”養殖戶唐建民的疑慮,道出了傳統產業從業者的普遍擔憂。面對從未涉足的鹽光漁互補模式,龍源電力的建設者們也倍感壓力:渤海灣的高鹽霧、強紫外線環境,對光伏設備的耐久性是嚴峻考驗;鹽田地表3米為流塑狀淤泥,傳統樁基技術難以穩固;光伏板與水產養殖的光照需求如何平衡?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唯有以創新為刃,迎難而上。
龍源電力工程建設團隊從零起步,深入分析地質條件,攻克材料與工藝難關:選用新型耐腐蝕管樁(PHC-400B-95型),并采用高性能聚氨酯防腐涂層;創新搭配采用熱鍍鋅和鍍鋁鎂鋅工藝,耐腐蝕性提升3倍,節約成本約千萬元。
圖為項目使用的鋁鎂鍍鋅防腐支架和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管樁
在海晶鹽場PHC管樁施工時,團隊首創基于北斗導航與錨泊系統雙控的精準定位技術,并完善適應鹽田水位動態變化的打樁工藝,確保組件間距科學合理。“誤差控制在2厘米內,極端強風來了也不怕。”項目建設負責人丁佳楠蹲在樁基旁,用袖口擦拭管樁上的鹽漬自豪地說。去年強風過境,光伏陣列經受住了極端天氣的檢驗。
項目首創“三縱”優化組件布局,較原設計增容3萬千瓦,通過科學調控光伏板透光率,使遮光率小于50%,并以28度傾角確保發電效率,同時為水下生物留足光照。令人驚喜的是,光伏板的覆蓋減少了水面蒸發,使鹽池水溫波動范圍縮小3-5℃,反而為鹽汪子蝦創造了更穩定的生長環境。
“實踐證明,蝦的規格均勻度提升了10%,病害減少,用藥成本也有所下降。”水產養殖技術員介紹。實實在在地增產增收,徹底打消了養殖戶的疑慮。
此外,項目深度融合智能化技術,構建了“五化一體”的智慧工程管理系統,涵蓋可視化監管、無人機巡查、數字化平臺、設備創新、智能運維等,有效解決了大型鹽光互補基地建設與運維的難題。工程集成應用國家重點低碳節能技術、建筑業及電力建設新技術數十項。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創新實踐,累計開發創新成果3項、發表SCI論文17篇,申請知識產權7項,登記軟件著作權4項,研究成果在海晶鹽光互補項目成功得到應用。核心成果“濱海鹽光互補發電系統關鍵技術與應用”通過權威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項目榮獲《2023年智慧電廠產業洞察白皮書》優秀案例、2024年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電力建設行業智慧工程最高等級認證等多項國家級行業榮譽。
圖為龍源天津公司海晶鹽光互補項目現場
從能源供給看,項目年均發電量約7.7億千瓦時,相當于滿足30萬戶家庭一年用電需求,節約標煤22.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3.79萬噸,其碳匯量相當于種植3500萬棵冷杉樹,為京津冀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注入強勁動力。從產業升級看,鹽業生產環境因光伏板遮擋更趨穩定,水產養殖實現提質增效,土地綜合利用率提升200%,鹽田畝均產值較傳統模式增加40%,真正實現“一地三收”。從生態社會效益看,項目盤活低效資源,帶動當地就業,為市場提供優質鹽汪子蝦,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從傳統鹽田的困境到“一地三收”的綠色新生,龍源電力以科技創新為筆,在渤海灣畔繪就了一幅清潔能源與傳統產業共生共榮的壯美畫卷。這片躍動著生機與希望的“藍色海洋”,不僅閃耀著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璀璨光芒,更彰顯了龍源電力在推進能源革命、踐行新發展理念中的堅定步伐,為全球應對土地資源約束與能源轉型挑戰提供了“鹽光智慧”。(王林 王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