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公司光伏日發電量205.5248萬千瓦時!”7月17日晚,國家能源集團海南新能源發展公司生產運營部值班人員語氣激動地匯報。這個數據較年初整整提高了25%,是該公司成立以來的最好成績。
圖為海南新能源發展公司塘北項目
今年以來,該公司以全方位安全管控為根基,以全容量項目投產為引擎,以全智能場站運維為經絡,積極落實海南公司“讓每一塊光伏板都發電”的行動要求,苦干實干,爭光圖強,為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筑牢“壓艙石”,展示出能源央企作為“排頭兵”的銳進鋒芒。
全方位管控讓光伏板安全發電
安全是企業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的基礎和前提。集團勞模徐俊龍作為安全總監兼安環部主任,常年深入場站一線,他從來不把自覺遵守當作安全的兜底保障,只有親自查過看過才放心。他常說,“安環部的工作地點就是在現場,在屋里坐著怎么確保生產安全”。
圖為徐俊龍在現場檢查設備
你能想象一個接近六十歲的老同志每天通勤兩百多公里嗎?這是他連續幾個月從家到“辦公桌”的距離。
從海口到陽江項目單程130公里,徐俊龍每天都要開私家車往返,“住一晚要幾百,開車的話單程一個多小時,還行。”他說,“我是電車,省油,現在都在講降本增效,不住賓館的話能夠省很多差旅費。”說完他還不忘本職,“但是我的情況不適合所有人,有的同志白天扛著設備和工具,下班后累得不行,體力精力不足,就不能開這么久的車了。”
每天晚上八九點鐘,當夜晚路燈的光芒滑過瞳孔,榜樣的形象在這一刻具現。
在他的帶領下,安環部除了在必要時留一人在本部處理業務外,其余三人全部下場站、到一線,緊盯項目建設全過程管控、隱患排查源頭治理、全員應急救援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續加大監督檢查與日常管控力度,推動安全管理責任落到每個環節,確保公司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
全身心投入讓光伏板盡早發電
“兄弟,又黑了昂!”這是在陽江項目建設現場,最常聽到的打招呼方式。
提升投產容量作為海南新能源發展公司爭光圖強的重要手段。以陽江項目為重點,十幾個分布式項目同步啟動,數量增加引發了工作量的質變。
“干就完了!”陽江項目經理張植鑫說,黢黑的臉上露出一口白牙。
今年以來,從分管領導到部門員工,工程建設相關人員吃住在工地,全力以赴協調推動各項目按計劃投產。
在北緯18度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下,劉甲明的頭皮都曬得黢黑,作為部門負責人,他白天負責十幾個在建項目的現場溝通、檢查、協調,晚上和張植鑫一起加班梳理項目資料,90后的他有著和年齡不匹配的白頭發,只有眼里的精光和麻利的動作顯示出他還很年輕。
圖為劉甲明檢查設備安裝情況
關鍵時刻靠得住、頂得上,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辛苦付出終究沒有白費,截至目前,該公司11個項目已累計完成增容121.453兆瓦,容量的提升帶來“爭光”的底氣。
智能化運維讓光伏板高效運行
“爭光”還需自身硬,項目投產不代表萬事大吉,能發出電,能高效發電才是重點。目前,海南新能源發展公司所屬所有集中式場站已經實現IV智能診斷系統的應用。
圖為運維人員匯報智能化運維情況
“現在我們場站的運維人員巡檢時間壓縮到0.5小時,基本實現了缺陷當日消除;通過‘判未病’功能提前發現潛在缺陷,避免發展為設備故障,設備可靠性顯著提升。”生產運營部負責人潘寶良說。通過分析逆變器采集的特性曲線,對光伏陣列運行狀態的動態監測與智能診斷,發電效率和能力大大提高,這讓運維人員有了爭光圖強的底氣和信心。
在海南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所有集中式場站的改造工作,其中海量的協調和配合,展示出的大力氣和大決心,充分體現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IV智能診斷已經展示出了“利器”的突出作用,這也為今后實現場站“無人值班,少人值守”以及更進一步的“黑燈工廠”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安全到容量到運維,從前提到底氣到利器,海南新能源發展公司在爭光圖強的路上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下,在新能源發展人齊心努力下,不斷努力向智能化、多元化發展,期望未來的無限可能。(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