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聚變公司”)掛牌成立大會在滬舉行。此次掛牌成立的中國聚變公司是中核集團直屬二級單位。作為推進我國聚變工程化、商業化的創新主體,中國聚變公司將重點布局總體設計、技術驗證、數字化研發等業務,并建設技術研發平臺和資本運作平臺,肩負著實現聚變能商業化應用的國家級任務。
昨日,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601985.SH)與浙江浙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600023.SH)同步發布公告,宣布聯合中核集團、中國石油昆侖資本等機構共同向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投資約114.92億元。這一核能領域重大投資事件,標志著我國磁約束核聚變商業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中國核電與浙能電力的參股,標志著兩家上市公司借此實現了對核聚變前沿技術的戰略布局。
本次交易中,浙能電力出資7.51億元獲得5%股權,中國核電出資10億元持股6.65%——這兩家電力巨頭通過參股方式率先進入未來能源賽道。中國聚變公司并非新設企業。這家成立于1983年6月的老牌核企,前身是中核集團下屬的中國核燃料有限公司,注冊地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望匯路260弄1號。
本次增資定價為1.0019元/注冊資本,經上海立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評估,并獲國務院國資委備案。中核集團以現金和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其余六家均以現金出資。交易完成后,聚變公司注冊資本從35.31億元增至150億元,股東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中核集團持股比例從100%降至50.35%,保持控股地位;昆侖資本(中國石油旗下)斥資30億元獲得20%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上海聚變投資17.74億元持股11.81%,位列第三;中國核電出資10億元持股6.65%;浙能電力出資7.51億元持股5%;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四川重科聚變分別持股3.19%和3%。這一股權架構融合了央企龍頭、地方能源集團、產業資本和國家基金四類主體。
新成立的中國聚變能源公司法定代表人劉葉。劉葉現任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西物院”)黨委書記。一直以來,西物院都承擔著中核集團可控核聚變研發的重任。6月,西物院研發的我國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實現百萬安培億度H模,即裝置同時實現等離子體電流一百萬安培、離子溫度1億度、高約束模式運行,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再創新高,達到10的20次方量級。也就是說,西物院的聚變研究團隊就是上述中核方面知識產權出資入股的來源。
在全球能源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尤其是科技巨頭對可持續能源的渴求,核聚變被視為“終極能源解決方案”。盡管這一終極能源必然面臨比其他投資更長的回報期,和巨大的投資風險,核聚變技術的研發正在受到全球資本的熱捧。
7月21日,聚變產業協會(FIA)發布《2025年全球聚變產業》報告稱,過去5年全球聚變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總投資額從2021年的19億美元躍升至97億美元,僅過去一年就新增融資26億美元。在45家受訪公司中,35家預計在2030-2035年間運營具備凈能量增益的商業試點電站。這些數據印證聚變正從科學實驗轉變為具有近期商業化潛力的新興能源技術,聚變產業正迎來決定性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