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片或最先卷出結果
撰文 | 潮汐
出品 | 光伏Time
繼潤陽股份將51%股份售給通威股份后,一國資上市企業退出光伏電池制造。電池廠商真的頂不住了。
8月14日,易成新能發布了一份公告,其計劃向中國平煤神馬出售其持有的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后稱“平煤隆基”)80.20%股權,作價87,419.08萬元;與此同時,易成新能還擬以3,836.76萬元的價格購買其控股子公司平煤隆基持有的河南平煤隆基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后稱“平煤隆基光伏”)100.00%股權。
其中,平煤隆基主營業務為光伏電池片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平煤隆基光伏主營業務為光伏鋁合金邊框、光伏電站安裝支架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也就是說,易成新能出售了做電池的子公司,但又買下了這家電池子公司旗下做鋁邊框、支架的企業。
聽起來有點繞口,但其中邏輯不難理解。
作為一家營收來源復雜的綜合類企業,易成新能曾同時經營光伏電池片、石墨電極及相關產品、全釩液流儲能電站、鋰電池、太陽能邊框以及石墨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光伏電站的建設與運營等業務。
易成新能認為電池業務影響企業整體業績,因此而剝離,但邊框、支架、電站業務又相對賺錢,所以留了下來。
此前,易成新能已有相關操作。6月19日,易成新能全資子公司收購聚焦電站服務業務的華沐通途。以現在目光重新審視,易成新能始終奔跑在為穩住發展而轉向的第一線。
在近期的一份公告中,易成新能指出本次交易旨在將平煤隆基的資產從上市公司剝離,同時增加具備技術優勢的子公司平煤隆基光伏最終持股比例,推進上市公司資產優化盤整,優化上市公司資產質量,提高公司未來盈利能力,消除光伏技術迭代對公司盈利能力不確定性的影響。
規劃不錯,但也有痛點。
2023 年易成新能實現營業收入 988,420.70 萬元,然而,電池片業務占總營收比高達62.97%,如果剝離電池片業務,易成新能業績就會好看嗎?
從結果來看,易成新能此次并非全身而退。其通過出售光伏電池片業務,換取現金流,進而聚焦于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特別是鋰電負極材料和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等領域。
易成新能也曾表示,將通過優化產品結構,積極拓展高端碳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以應對市場的變化和挑戰。
然而,新能源行業普遍存在內卷趨勢,即便換一個行業也存在一定風險。
在常年低價態勢下,企業退出某個環節和行業已經是大勢所趨,本不具備說明價值。比較邊緣的易成新能此次交易之所以能得到業內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股東背景不一般。
中國平煤神馬由原平煤集團和原神馬集團兩家中國500強企業重組而成,前者是國家“一五”重點項目之一,建設了新中國第一個自行勘探、設計的特大型煤炭基地;
后者是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第一批引進的9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是國內首家生產尼龍66工業絲和浸膠簾子布的現代化企業。
簡單來說,就是財力雄厚。擁有強大靠山的易成新能也不得不做出了割舍電池產能的舉動,為行業釋放了危險信號。
另一個原因在于涉及隆基綠能。
在平煤隆基的審計報告中提到,由于股東包括隆基樂葉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跟隆基綠能及下屬公司有著大量的關聯交易,涉及金額超過67億元,占平煤隆基總營收的95%。
在價格戰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頭部大腿抱著也不舒服了。
回顧易成新能近期的一系列操作,宛如易成新能在光伏產業風口上起舞的縮影,折射出企業在行業周期中的躊躇與決斷。
易成新能在光伏行業興起之時,果斷入局,憑借平煤隆基的高效單晶硅電池片業務站穩腳跟。
截至2023年底,平煤隆基擁有20條M10生產線,實際產能達到10GW。憑借其技術研發能力,平煤隆基的光電轉換效率從投產之初的19.8%提升至接近PERC電池24.18%的理論極限,達到了當時的行業量產領先水平。
此外,平煤隆基全資子公司河南平煤隆基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光伏組件金屬加工項目年產3000萬套,二期項目在建,建成后年產量將達到6600萬套。
這些舉措使得平煤隆基一度成為易成新能的業績支柱。
2023年,平煤隆基實現營業收入72.09億元,凈利潤1.35億元,幾乎撐起了易成新能整體98.84億元營業收入中的大部分。然而,光伏行業的周期性波動使得企業不得不面臨新的挑戰。
光伏產業有其獨特的周期性,行業高歌猛進的日子似乎轉瞬即逝。當行業從盛夏邁入寒冬,市場價格逐漸走低,行業利潤空間被壓縮,易成新能不得不面對現實——割肉離場。
這關乎公司短期的財務健康,也關系到其長遠的戰略布局。
今年以來,平煤隆基的經營狀態出現了明顯的轉向。
2024年一季度,易成新能的營收同比下降近59%,凈利潤虧損6987萬元,同比由盈轉虧。
公司將這一逆轉歸因于“電池片銷量減少、收入減少、利潤減少”。平煤隆基作為其主要電池生產平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面對經營壓力,易成新能選擇在此時出售平煤隆基的控股權,正值光伏行業面臨新一輪洗牌的關口,此舉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先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