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跨界企業跑路。
撰文 | 潮汐
出品 | 光伏Time
過剩浪潮中,低價搶單有用嗎?
對非一線企業來說,搶到訂單尚有回旋余地,但沒有訂單則意味著一無所有。早些時候,為了獲取訂單,這些企業愿意咬牙把報價降到成本線以下。但現在,以虧損為代價確保市場份額的舉措正在失去意義。
2024年8月9日,醫療行業上市公司麥迪科技發布了一則備受關注的公告,宣布公司計劃出售所持有的綿陽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這家跨界進軍光伏行業的新軍,正黯然離場。
回顧麥迪科技在光伏行業的布局,可以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麥迪科技原是以臨床醫療管理信息系統系列應用軟件產品和臨床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為核心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在2019年,麥迪科技圍繞主營業務收購瑪麗醫院,開始布局輔助生殖醫療服務領域。
2023年,麥迪科技突然宣布通過旗下的綿陽炘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進軍光伏行業,切入點是N型TOPCon高效光伏電池片的生產制造。而麥迪科技此前幾乎沒有涉獵該領域。
出人意料的是麥迪科技在產能建設過程中十分順利。
2023年2月,麥迪科技公告擬投資超過總資產的18.62億元建設年產9GW光伏電池工廠。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截至2023 年9 月,麥迪科技已經實現出貨超200MW,截至2023 年10 月,光伏電池片銷售回款達人民幣近3 億元。這意味著麥迪科技從拋出計劃到出貨僅用了半年,背后資本力量和技術實力可見一斑。
2023年10月,麥迪科技的全資子公司綿陽炘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擬向宇澤半導體采購單晶硅片預計6.125億片,經InfoLink Consulting測算協議金額約為21.25億元。
在2023年報中,麥迪科技介紹,其產品已經陸續獲得行業客戶的認可。比較有說服力的是,其與賽拉弗能源簽訂了光伏電池片產品銷售框架合同。
公開信息顯示,麥迪科技為賽拉弗能源供應N 型TOPCon 單晶電池片合計約7.77 億片,預計合同總金額約為29.22 億元。
但即便如此,麥迪科技并沒有達成通過光伏增長業績的心愿。在一開始,這些舉措確實為麥迪科技帶來了收入的增長。
2024年上半年,公司達成2.56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7.10%。這一數字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光伏業務逐步投產并實現銷售。然而,這些增長背后的利潤狀況卻并不理想,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7633.52萬元 ,降幅明顯。
而且,麥迪科技與賽拉弗的框架合同并沒有后續進展被披露出來,結合麥迪科技退出光伏行業,這筆訂單的結局似乎不言而喻。
也許是市場的激烈競爭和產成品價格的持續下滑,讓麥迪科技倍感壓力。光伏行業在2023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了供需錯配,導致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在這種背景下,麥迪科技的光伏業務盈利能力受到了嚴重擠壓。即便該訂單順利執行,按照年初價格執行訂單尚有盈利可能,但按照當前價格執行麥迪科技還頂得住嗎?
此外,麥迪科技的技術實力也較為一般,不具備留在行業所需的硬實力。
2023年年報信息顯示,其年產9GW 電池片項目在當時已經投產,且所生產產品最高轉換效率達26.07%。
這一數字看似很驚人,外行跨界半年做到這個水平的確不易,但前面卻有著扎驗的“最高量產效率”的字樣。
光伏電池的最高量產效率是指在大規模生產條件下,某些特定批次或某些特定條件下生產出的電池片所達到的最高轉換效率。這一數值通常用于展示企業在量產過程中能夠達到的技術上限,對產線幾乎不具備說服力。
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中,麥迪科技曾介紹產品量產轉換效率達到25.8%,良率達到95%。這個數據就相當一般。
一流廠商晶科能源7月31日公布的近期調研紀要顯示,預計年底可實現26.5%電池量產效率,而量產最高效率在去年就已經達到了26.89%。
也就是說麥迪科技在技術角度幾乎不具備競爭可能,想要拿單幾乎只能通過降價策略。當扛不住成本壓力,又看不到前景,跑路已經是明智之舉。
麥迪科技不得不重新審視其戰略布局。此次計劃出售皓新能源100%股權,可以看作是公司在光伏行業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下的積極應對措施。通過這次出售,麥迪科技可以降低公司的負債率,優化財務結構,改善現金流和整體經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