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承壓,只是時運不濟?
撰文 | 戲臺
出品 | 光伏Time
面對暴跌的第四季度業績,TCL中環仍勉力揮舞三板斧,突圍是核心訴求。
1月27日TCL中環披露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凈利潤為42億元至48億元,同比下降29.6%至38.4%;扣非凈利潤為31億元至36億元,同比下降44.47%至52.18%。
結合2023年前三季度業績表現,凈利潤61.88億元,以此計算,TCL中環2023年第四季度預計虧損13.88億元至19.88億元。
中環給出的理由很誠懇,產業鏈競爭博弈加劇,光伏產業鏈主要產品價格下降明顯,盈利艱難;參股公司股權的處置帶來的一次性賬面虧損對公司第四季度業績產生較大負向影響。
針對如何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中環表示將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推進降本增效,堅持技術創新和工業4.0制造方式轉型,持續提升柔性制造能力,不斷強化內生競爭優勢,以科學、可持續的成本領先和穩健的經營策略應對產業鏈波動,保證公司內生可持續發展競爭力。
頗為低調的表露方式,絲毫沒有展示出中環押注新技術路線和跨行的膽魄。通過觀察不難發現,中環正希望以“顆粒硅、硅片、N型組件”為代表的三板斧,支撐自己接下來的發展。
虧損合理性
主營收來自硅片的中環單季度虧損并不意外。
2023年硅片價格一路向下,到了10月,以182尺寸硅片價格為參照,2.4元至2.5元/片的價格,達到了絕大多數硅片企業的盈虧平衡點,部分二線廠家甚至面臨虧損,中環、隆基等頭部企業才可以獲取微薄利潤。
12月14日的2.08元/片的成交均價則打破了所有企業的盈利幻想。
數據來源:PV inforlink consult
東吳證券在1月29日發布的研報中提到,TCL中環2023年硅片出貨110GW+,同增64%,Q4出貨28-30GW,同比增加65%,環比下降13%。因Q4競爭加劇+P型甩貨,價格下行導致硅片盈利逐月降低,Q4基本盈虧平衡,單瓦盈利環降5—6分。
以此來看,中環仍然在市場上占據龍頭地位,只是由于價格的周期性變化暫時陷入苦戰。與同行業績對比來看,中環的表現并不算特別差。
同為硅片巨頭的雙良節能,第四季度歸母凈利潤區間為0.77億至1.4億元,環比Q3單季利潤暴跌近90%,勉強獲利。即便如此,這一結果依賴的還是雙良節能包括節水裝備、多晶硅還原爐等新能源裝備制造等多樣業務板塊。
賣資產才虧損?
中環在業績預告中還提到,參股公司股權的處置帶來的一次性賬面虧損對公司第四季度業績產生較大負向影響。
這極有可能指的是中環以7億超低價出售硅料企業股權。
2023年9月,中環將所持有的參股公司新疆戈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7%的股權轉讓給武漢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屬成員國通信托有限責任公司。
新疆戈恩斯成立于2016年,由TCL中環與協鑫合資成立,主要業務是硅料的生產和銷售,在2022年凈利潤超過80億元。除中環掌握27%股權外,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徐州中平協鑫產業升級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分別持有38.5%、34.5%股權,前者大股東為協鑫光伏電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同時也是后者大股東。
此次出售備受質疑,關鍵在于新疆戈恩斯的價值疑似被嚴重低估。不過根據中環最新披露的信息來看,低價出手或只是戰略的冰山一角。
在中環2023年12月30日發布的公告中提到,中環已經收到轉讓款,股權轉讓商業交割條件達成。在交割前,新疆戈恩斯向股東TCL中環及股東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其相對持股比例定向分紅76.1億元,其中向TCL中環定向分紅31.37億元。
這筆分紅什么概念呢?
2021、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新疆戈恩斯凈利潤45.36億、82.52億和20.23億元。按照2023年硅料價格走勢,2023下半年其凈利潤不可能超過20億元。也就是說這筆分紅甚至遠遠超越了一年的凈利潤。
以此來看,中環的此次出售為自己快速收攏了31.37億元+6.9億元的資金。因此,低價出售有可能是為了快速回血,畢竟跨界電池是個燒錢生意。
當然,如果按照收益法等其他方式為新疆戈恩斯估值,中環的倉促出手則透露出帶有沖動意味。
TCL中環2023年中報顯示,新疆戈恩斯的總資產為184.56億元,占股份27%,則中環的權益資產為49.83億元;新疆戈恩斯的凈資產為157億元,占股份27%,則中環的權益凈資產為42.4億元,與不到7億的作價相去甚遠。
舉一個不夠恰當的例子。同樣是硅料價格不景氣的2019年,TCL中環就轉讓過新疆戈恩斯3%的股權。當時公司公告稱:以收益法的評估結果作為公開掛牌轉讓的價值參考,最終作價2.37億元掛牌轉讓。
盡管隨著時間推移,同一企業的業績想象空間有所不同,但仍然難以解釋如此巨幅差價。
這一似乎不夠穩妥的舉動或許可以從協鑫身上找到回應。
2023年12月29日發布的公告中,協鑫科技履行2022年年報提出的承諾,放棄棒狀硅產能,全力押注顆粒硅。公司聯營企業新疆戈恩斯擬向股東江蘇中能硅業分派股息并回購其所持有的全部股權。根據公告顯示,交易完成后,協鑫預計將收回54.66億元,其中包括股息分派44.73億元與原持有股權對應的9.93億元。
與協鑫多次聯手的中環,或許也在技術轉型的前夕,果斷舍棄了棒狀硅,把顆粒硅視作未來。
此外,對于交易造成的39.74億元賬面凈資產損失,協鑫科技負責人表示主要為商譽減值,實際產生的虧損大概7億元。中環在業績預告中提到的交易帶來的一次性賬面虧損也可以在這里找到注解,實際虧損也不會與協鑫相差太多。
底牌一:硅片
硅片是中環的絕對優勢產業,尤其通過210大尺寸+N型的特點塑造,完美迎合市場趨勢,出貨量得到進一步提升。2023年的前兩個季度,中環硅片全球市占比依然維持24%的高位。這意味著中環同時擁有客戶口碑、主流定價權、成本控制等多項優勢。
比較之下,二線硅片企業很難掌握競爭優勢。券商研報指出,中環210N硅片技術壁壘很高、管理難度大,210N+薄片化在拉晶、切片、硅片設計等方面將硅片難度提升一個數量級,同時高純石英砂長期緊平衡,一二線企業成本差距拉大。
另外,與中環硅片板塊深度捆綁的還有一項神秘技術。
關于中環的資料中,屢次提到工業4.0概念。例如在2023年三季度報中提到,公司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和工業4.0制造方式轉型,持續提升柔性制造和柔性營銷的能力,深化產品技術和成本優勢,增強內生競爭力,高效運營,科學決策,較好應對產業鏈周期性波動壓力,穿越周期。
再例如2023業績預告中提到,堅持技術創新和工業4.0制造方式轉型,持續提升柔性制造能力,不斷強化內生競爭優勢,以科學、可持續的成本領先和穩健的經營策略應對產業鏈波動,保證公司內生可持續發展競爭力。
頻繁上鏡的工業4.0,似乎已經與中環的硅片業務深度結合,成為獨屬中環的技術護城河。可工業4.0是什么呢?公開信息顯示,工業4.0大約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后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簡單來說,是對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
中環執著認定工業4.0,可以搭配G12平臺技術,讓自身具有行業領先的智能制造水平和生產效率,但究竟如何影響并未公布。追溯下來,工業4.0概念伴隨著2020年中環完成混改,實控人變更為TCL集團的同年開始成為中環報告的常客。
在2023年三季度報中,中環用文字直觀展示了這一技術的優勢。G12技術平臺與工業4.0生產線深度融合,提升了公司生產制造效率、工藝技術水平和滿足客戶高質量、差異化、客制化需求的能力,較大程度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在晶體環節,優化用料結構,進一步降低單位產品硅料消耗率,單爐月產不斷突破;在晶片環節,通過細線化、薄片化工藝改善,提升A品率,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數顯著領先行業水平;
同時,隨著工業4.0生產方式持續在公司各產業板塊的作業流程和作業場景的應用,報告期內,人均勞動生產率繼續大幅度提升、產品質量和一致性持續提升、原輔材料消耗進一步改善,工廠運營效率與成本持續優化。
工業4.0的優點如此,不過以隆基為首的其他硅片巨頭卻未引進,成為硅片環節的技術謎題。
底牌二:硅料
2022年硅料價格站在歷史高點,行業內卻發生了分道揚鑣式的技術路線選擇。協鑫科技提前預判硅料周期,為應對未知的低利潤時代,而全力押注成本更低的顆粒硅。中環作為協鑫的深度合作伙伴,自然不會置身事外。
新疆戈恩斯的硅料供應和利潤分紅,讓中環嘗到了甜頭,在新的顆粒硅項目中再次采取了與協鑫聯手的策略。
中環在近期披露,現根據業務發展和生產經營的需要,公司擬在2024年度日常關聯交易預計基礎上增加與內蒙古鑫環硅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日常關聯采購交易預計約18億元。上年交易金額僅有141.64萬元。
愛企查顯示,協鑫控股的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持股60%,TCL科技集團控股的天津硅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0%。另外,中環總經理沈浩平擔任公司董事。
協鑫科技曾在2023年9月21日披露,其旗下的內蒙古鑫環(呼和浩特基地)10萬噸顆粒硅產能于當日正式投產,產品品質完全符合N型產品生產需求。
公開信息顯示,該項目2022年8月24日舉行開工儀式,同年11月21日正式動工,建設周期只有10個月。如果數據屬實,則意味著顆粒硅在產能建設速度上更具備優勢。按時間推算,在項目量產后,這一項目應處于產量爬坡,和質量調控階段,因此才與中環有且僅有141.64萬元業務往來。
TCL中環總經理沈浩平曾表示,作為協鑫科技的重要合作伙伴,在經歷了長期應用與實證后,TCL中環堅定看好能耗低、工藝技術成熟的顆粒硅路線,針對不同類型的顆粒硅,TCL中環創新使用工藝,可實現100%使用顆粒硅生產光伏單晶。
這句話的分量非同凡響,因為顆粒硅早先一直是復投料的高替。出于經濟因素考量,通常為總投料的20%至30%。這一現象曾制約著顆粒硅市占比,百分百使用顆粒硅意味著的滲透率會提升一個檔次。
從前景來說,顆粒硅還處于上升階段。2023年,硅料價格最低價下探至6萬元每噸,直逼一線企業成本價。顆粒硅有了用武之地。2024年,硅業分會首度將顆粒硅提上報價范圍,N型顆粒硅價格區間為5.8萬-6萬元/噸,均價5.9萬元/噸,低于N型料的6.96萬元/噸。
至于這是否為顆粒硅的以價換量策略,還需要通過相關企業業績進一步分析。
協鑫曾經在2022年三季度披露過顆粒硅成本,當時全成本大約在5萬元/噸+,并有信心在2023年調整到4萬元/噸+。
僅按此計算,中環顯然可以占到便宜,但目前棒狀硅市占比依然強勁,同時新產能還在不斷投放,更為慘烈的競爭還未開始,對中環來說這次押注或許有著豪賭意味。
底牌三:組件
中環布局電池、組件確有優勢,因為沒有PERC產能包袱,又擁有強悍的硅片供應優勢,掌握一定的技術積累。
截至2023年6月30日,N型TOPCon高效電池相關授權專利為53項,包括5項發明專利和48項實用新型,覆蓋了電池的結構設計、工藝、加工設備等關鍵環節。
事實上,中環在電池組件端已經有了成績。中環曾在公告中提到,報告期內組件業務規模增長迅猛,逐漸成為公司主要的業務板塊之一。2023年6月末,組件產能從2020年末的5GW增長至14.5GW。
從實際出貨量角度來看,2023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組件出貨量分別為1.4GW和1.9GW。全年組件出貨目標預計在6-8GW。但這一目標最終并未達成,東吳證券在研報中提到中環全年組件出貨3-3.5GW,整體延續虧損。
但中環也有著不做電池和組件的充分理由。電池作為產業鏈核心技術環節,投入資金相對較多。在融資收縮的時間節點跨界格外困難。保證現金流,還是提高風險押注,無疑考驗企業的決策水平。
2023年,中環發布百億融資擴產電池組件的公告后,連續收到交易所三次問詢,其中包括對如何應對未來過剩情況的問題。
中環的回復充滿自信:“報告期內公司組件銷量復合增長率為87.11%。假設未來3年按每年50%的訂單增長率測算,2024年、2025年和2026年,公司每年訂單量分別為16.32GW、24.48GW和36.72 GW。項目二建成后TOPCon電池產能將新增25GW,電池總產能為27GW。”
但實際情況是目前組件企業普遍進入內卷階段,中環的自信有些生硬。
晶科能源作為最早布局TOPCon產能,并吃到最大紅利的企業,2023年全年光伏組件銷售預計超過78GW,其中TOPCon出貨量高達45GW,依然在2023第四季度遭遇業績滑鐵盧,歸母凈利8.96億至15.96億元,同比減少29%至27%,環比降低64%至36%。
不可否認的是,光伏企業的低利潤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