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陜西發改委發布關于公開征求《關于調整分時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將實行中午4小時(11:00-15:00)谷段電價。
從2023年開始,午間低谷電價的趨勢就開始在全國范圍蔓延,至今已經波及至少15個省。
這與光伏裝機的快速增長直接相關。
在電力系統中,一旦光伏裝機比例過高,或者說達到一定的比例,白天(尤其是中午時段)的發電量就很容易過剩。
如果是電力市場化的環境下,就會像山東一樣,出現負電價;而如果是非市場化的電力系統,電網就會有選擇性地讓部分發電機組退出發電。
午間低谷電價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過電價引導用戶在光伏發電大發時段增加用電,避免出現負電價或者光伏限電的情況。
終端電價和消費變化只是光伏近半年多以來諸多壓力的冰山一角。剛剛過去的6月,光伏行業接連迎來了上海和慕尼黑兩大展會。盡管規模龐大、參會人群火爆,但依然無法掩蓋整個行業全方位的焦慮和擔心。
制造環節過剩,新周期的挑戰
近期,華潤電力2024年第2批光伏項目光伏組件設備集中采購中標候選人公示,本次最低報價為0.77元/W,最高報價為0.809元/W。
不論是0.7元/W還是0.8元/W、不論是n型組件還是p型技術,行業內的共識是當前的價格已經全面擊穿了大家的現金成本。
這種顯而易見的不合理現象能夠存在,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當前中國光伏制造業的供給與需求出現了較大的不平衡。
在6月20日,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表示,“合理引導光伏上游產能建設和釋放,避免低端產能重復建設”。實際上就佐證了這一觀點。
這種制造業周期,對于光伏來說并不陌生。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2011年至2012年的歐美雙反,2018年的531……這些重大事件都對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讓光伏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周期。
“周期性是制造業的自然現象,業內需要對行業周期有充分的理解。”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陸川對《能源》雜志記者說。
當前光伏行業正面臨著產能加速優化。一大批上市公司需要解決產能淘汰帶來的資產減值問題。
作為行業內最早實現n型TOPCon組件量產的企業之一,正泰新能聚焦TOPCon技術路線。“較早布局n型技術,讓正泰新能在p型組件的壓力方面較小。”陸川說,“再加上下游業務的合作互動,讓正泰在供應鏈激烈競爭中,受影響較小。”
回首最近幾年的光伏技術變革,2022年被認為是光伏n型技術的發展元年,各龍頭紛紛開始發力n型產品。當年4月,正泰新能就推出TOPCon組件新品,可滿足地面電站、大型分布式電站及戶用多應用場景。
盡管從p型轉向n型為行業大趨勢,但在什么樣的關鍵節點加碼n型、乃至量產,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正泰新能選擇在行業大火的時期果斷布局n型,優化p型產能,這一超前判斷成為應對當下產業鏈困局的最主要抓手。
正是因為有了如此超前的布局,讓正泰新能在這一輪強烈的行業周期中有了較好的表現。當前光伏行業的產能出清速度正在加快,何時進入行業拐點的分歧尚在。
“目前來看,本輪行業周期會比以往更長一些。”陸川說,“只要供應鏈各個環節合理安排排產,行業基本就會迎來反彈。明年隨著下游的進一步發展,有望階段性走出行業低谷。”
這樣引出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下游需求。對于制造業來說,產業鏈價格即便受到重創,但只要需求仍在,就有希望。
但本輪光伏周期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需求降速。
需求輝煌不再,電站探索新路徑
2024年3月,國內光伏裝機同比下降32%,為近年來首次下降。到4月份,繼續同比下降1.9%。
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在《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全國平均風電、光伏利用率達到95%。此后,“95%消納紅線”逐漸演變為業內對新能源利用率考核的默認標準。
今年以來,消納問題不斷成為熱點。先是盛傳95%消納紅線即將放開;隨后,在《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放寬資源較優地區的新能源利用率至90%后,《關于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也明確了“科學確定各地新能源利用率目標”“部分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可適當放寬新能源利用率目標,原則上不低于90%”等要求。
消納問題的不斷發酵,也引出了文章開頭的電價問題。
無論是電價降低還是限電、消納比例降低,對光伏電站的收益來說,都是打擊。6月,山東省能源局發布了《關于〈關于推進分布式光伏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探索分布式光伏分時上網電價機制,推動分布式光伏上網電量參與市場。
對于電站來說,市場化就像是一座大山。
“電力市場化交易是未來方向,海外市場的售電電價和用電電價都是市場化的。”陸川表示,“我們相信這也會是中國市場化的方向,可能在發展過程中,會對電站收益產生一定的影響。”
2006年,正泰集團從制造環節開始切入光伏賽道。在那個中國光伏的火熱年代,幾乎所有志在光伏的企業家們都瞄準了制造業,但正泰集團很快又開始進入光伏電站環節。
從電氣設備制造轉型的正泰如今在光伏產業中逐漸形成了從硅料到終端電站的一體化布局,而與大多數光伏企業的一體化不同,正泰的一體化布局最終落點在了大多數企業不會選擇的電站業務板塊。
對于電站即將迎來的市場化大潮,全產業鏈一體化的正泰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一直以來,中國光伏發電存在著重建設、輕運維的現象。截至2023年,我國光伏發電總裝機超4億千瓦,但光伏電站運維始終存在標準缺失、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專業和集約化程度不夠、效率低下等方面的問題。
在補貼上網和平價上網的全額消納時代,光伏電站只要簡單地滿足20年發電壽命、計算出收益+成本就可以建設運行。但在市場化時代,電價不斷波動、市場不斷變化,運維的要求更高,運維問題,已成為制約產業健康發展的瓶頸之一。
“技術先進、轉換效率高,不代表產品就更好了。”陸川表示,“好的產品要經過市場檢驗,要符合成本、效率、收益的綜合價值最大化。正泰即做上游又做下游,對電站有著充分的認識。”
隨著AI、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戰略也開始向這些領域傾斜。近年來,正泰也提出“一云兩網”戰略,精細化構建正泰光伏的“智慧大腦”。
在“一朵云”的統領下,正泰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傳感與通信等技術,搭建金融、業務、管理、智造與運維云平臺,通過數據挖掘,實現預測、預警、自適應,乃至未來可以實現光+儲聯動、市場化應對。
與光伏開始面臨波動的市場類似,火爆的儲能當前還沒有找到穩定的商業模式。而無論是光伏還是儲能,解決問題的核心都在與電力體制改革和電力市場化。“只要擁有明確的市場地位和價格機制,光伏和儲能都能找到具備盈利能力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