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又會是“雷聲大雨點小”嗎?
撰文 | 臨淵
出品 | 星球儲能所
在印度迄今投資總計超100億美元(約合714億元人民幣)的富士康,近日傳出將在印度成立電池儲能部門,并計劃在明年加大在印投資。
據印度時報等媒體報道,富士康現任董事長劉揚偉在近期會見了印度的多位首席部長,探討在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等地區的合作可能性。
據了解,劉揚偉對印度的經濟增長及富士康擴大在該國業務表達了信心。他表示,富士康正計劃在印度建立一個電池儲能系統(BESS)部門。
※ 印度總理莫迪亦在近日與劉揚偉會面
事實上,富士康進軍儲能賽道的消息,如今已不算新鮮。
最早在2017年時,富士康背后鴻海集團旗下公司富泰華工就曾投資10億元入股寧德時代,合作重點推動固態電池領域的研究。
2022年6月,富士康首家電池工廠在臺灣高雄破土動工,并計劃在2024年初開始試生產磷酸鐵鋰電池。該工廠規劃產能1.27GWh,電池產品將首先用于本土的電動巴士、電動乘用車和儲能系統。
不過,當時就已然提出海外電池工廠計劃的富士康卻遲遲沒有開出更高產能,直到去年下半年才頻繁傳出在儲能領域的相關動作。
2023年7月,富士康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上海采日能源,持股占比2.39%。
后者成立于2017年,在接受本輪融資的前一年才剛剛取得2022年度全球市場儲能系統出貨量排名第八、國內用戶側儲能系統出貨量排名第六的成績。
富士康最近一次引發儲能業界關注,還是在今年3月份。公司宣布將與旭智資本共同出資,擬規劃設立目標規模人民幣70億元的綠能開發基金,布局太陽能、風能及配套儲能等綠電產業,預估可取的60億kWh綠電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從產能規模、投資入股還是設立基金哪個角度看,富士康近些年涉足儲能的行動都只能算得上是“雷聲大雨點小”,并沒有建立什么比較實際的行業影響。
而此次新設海外儲能部門作為相當實際的一招棋,富士康為什么會選擇將目光投向印度?
※ 越南、印度都是富士康的主戰場
與外界印象有所不同的是,富士康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嘗試面向全球展開多元化布局,最初在越南設立工廠,在2008年左右便開始試水印度市場。
近些年,富士康轉戰印度的步伐愈發堅定,不僅在印度建設多座工廠,更加快從中國大陸“撤離”。
有報道顯示,公司在2022年底就決定在三年內將3000億美元產能轉移到印度,在拋下32萬國內員工的同時,計劃在當地創造20萬個工作崗位。
一方面,當前國內勞動力成本逐漸增加,而印度則擁有龐大的勞動力市場和相對低廉的生產成本,這對富士康這類勞動密集型企業自然有著莫大的天然吸引力。
加之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向印度等歐美限制較少的國家轉移,對富士康來說也是降低貿易風險、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手段。
另一方面,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本就市場潛力巨大。2014年9月,印度總理莫迪推出的“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計劃及隨后的政策扶持,亦不失為富士康轉投該國的動因之一。
具體到新能源領域,印度電動汽車市場正呈現較快增長趨勢,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印度電動汽車銷量幾乎翻番,預計2024年將增長66%,達到乘用車總銷量的4%。到2030年,印度電動汽車預計將占印度市場的近三分之一。
當前,無論是印度本土車企還是跨國企業都在加大力度向印度擴張建廠。
據《經濟日報》報道,目前已有不少新入局者開始了實際行動,例如,越南電動汽車制造商VinFast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綜合電動汽車工廠正式破土動工,韓國現代汽車則宣布10年內將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投資2000億盧比(約合173億元人民幣)。
而在儲能市場角度來看,印度雖整體仍處于發展早期階段,但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動儲能產業發展。
例如印度政府去年批準的可行性缺口資金計劃(VGF),通過競爭性招標,中標者可以從印度聯邦預算中獲得儲能項目部署成本的40%資助。印度政府還將撥款支持約4GWh電池儲能系統,其中85%以上的儲能容量提供給配電公司。
此外,印度政府還通過擴大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來激勵本土電池制造能力的發展
去年9月,特斯拉就不僅連續幾周就印度與在當地建立一家新的電動汽車工廠進行談判(投資金額后經披露達20-30億美元),并在制定于印度生產和銷售電池儲能系統的計劃,希望能推動公司進入印度建廠。
在新德里舉行的會議上,特斯拉提議在印度本土生產Powerwall儲能產品,以支持印度的電力系統。儲能業務作為特斯拉擴大印度業務版圖的重要部分,已成為公司新的營收支柱,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電動汽車。
考慮到本次富士康還將在超100億美元投資的基礎上,繼續加快向該國的擴張速度。國內大多自媒體對印度員工素質低下、基礎設施簡陋、衛生情況堪憂、電力嚴格管控、產品良品率極低讓富士康“舉步維艱”、郭臺銘“被打臉、被坑怕了”的主流言論大多言過其實。
當然,印度也不是富士康的唯一選擇。
※ 富士康與河南本就相互成就
上個月,富士康與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前者也宣布了將在鄭州投資10億元人民幣興建新事業總部大樓及七大中心的重大投資計劃。
這幾天,“5萬人涌入富士康”、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大量招工等消息也算是鋪天蓋地。
要知道,前些年富士康幾乎是不遺余力地“逃離”大陸。公司創始人郭臺銘“中國市場離不開我,是我在給賞一口飯吃”的言論也在中文互聯網上廣為流傳。
而此次重回河南,不僅是富士康的“掉頭”轉向,也透露出相當多的新信息。
根據協議,富士康將在河南重點聚焦集團的“3+3”戰略,加快推動電動車整車、儲能電池、數字健康和機器人產業落地,近期將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重點布局電動車試制中心、固態電池等項目。
據了解,其電動車試制中心項目將規劃建設“國際一流的電動車示范產線”,打造向海內外知名汽車品牌提供制造服務的展示平臺和整車領域的“世界級燈塔工廠”,目標是將鄭州航空港建設成為富士康電動車的核心生產基地。
固態電池項目方面,則將在鄭州航空港布局發展固態電池產業,重點打造固態電解質、半固態及全固態電芯研發和生產制造。
正如我們上文所提及的那樣,富士康早年便曾與寧德時代合作固態電池研究。
去年10月,富士康子公司 SolidEdge?Solution還與法國博洛雷集團(Bolloré)子公司Blue?Solution簽署備忘錄,宣布雙方將合作生產兩輪車固態電池,未來還將開發應用于其他電動車的固態電池。
富士康對電池儲能領域的看重自不必多言,至于這次是否依舊會是“雷聲大雨點小”,那卻是難說得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