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儲能領域各企業來說,緊跟市場需求,把握當下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更要提前做好穿越行業周期的準備。
撰文 | 宏海
出品 | 星球儲能所
6月13日至15日,一年一度的光伏盛會——SNEC 2024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正式舉辦,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是大部分人對于此次展會的第一印象。
這場行業狂歡的規模據說再創歷史新高,本次展出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匯聚了5000余位學術專家和3500+家國內外展商,觀眾人次達到50余萬。
這幾天可謂“神仙打架”,整個光伏行業新品匯聚,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各大光伏賽道明星企業集中亮相,此次還有不少儲能企業亮相。
SNEC 2024的火爆不僅反映了新能源行業的火熱,更是光儲賽道的一次集中“大閱兵”。
從儲能方面看,電芯容量紀錄再次被突破、液冷已經成為各廠商必備產品,工商業領域更是成為了各路廠家千軍萬馬奔向的火熱領域。
但是,熱烈的現場氛圍也難以完全掩蓋現階段行業尷尬的處境,本次到展會現場的格力“董小姐”更是表示,大家從事著陽光的事業,卻對外滲透著悲傷的情緒。
總結本次各大儲能廠商的最新產品及展會表現,我們觀察到以下現象:
行業演武場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不斷推進,新能源裝機規模不斷提升,風光滲透率大幅增長,儲能需求也在迅速增長。在新的市場態勢下,光儲融合成為大趨勢,不少光伏巨頭、逆變器廠商以及眾多設備商也選擇跨界儲能。
無論是從市場還是從企業自身來看,光儲融合都從未來變成了現實。就光伏賽道玩家來看,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東方日升等頭部光伏企業也都在本次展會推出其主打儲能產品,于各自展館自領風騷。甚至部分企業已經開始與氫能、風電甚至傳統能源開始融合,其產品可適應多種形式與應用場景。
新的市場態勢下,大容量、工商業、液冷成為了各儲能企業爭相競逐的重要方面。
現階段,液冷20尺5MWh+儲能系統、300Ah+儲能專用電芯為代表的大容量新品浪潮已經成為競逐焦點。
從電芯容量來看,本次展會,多家儲能頭部企業就都展出了其電芯容量為300+Ah的電芯產品。值得一提的是,繼海辰儲能1130Ah儲能專用電芯后,本次展會陜西奧林波斯就又推出了令人驚嘆的3777Ah超大容量磷酸鐵鋰電池,并狂攬業內大波關注。
而這款大容量電池也已經應用,其5MWh儲能集裝箱中就配置了416塊此電池。
從280Ah到300+Ah又到1000+Ah,大容量發展呈現迅猛之勢,而3000+Ah容量的產品推出,無疑又將大容量競爭推向了新的高度。
從儲能系統看,5.XMWh儲能系統已經成為主流,數十家企業表示,其大容量儲能電芯產品已經實現量產交付,而儲能系統也會在不久后實現落地實用,部分頭部企業更是推出了6MWh+容量的儲能系統產品。
各企業大部分應用于大儲的儲能系統,其共同的特點都是在標準20尺的上,提高了容量,而部分實力雄厚的企業已經開始將目光從容量為5.X MWh的儲能系統開始轉向成容量為6.X MWh的儲能系統,以搶占新一輪比賽的起跑位置。
不難看出,6.X MWh甚至更大容量將很快成為新的潮流,未來儲能系統發展也一定是呈現向大容量、低占地面積的趨勢。
而除了大容量外,液冷產品已經成為了各企業競爭的又一高地。如果說在去年,風冷液冷兩種技術路線還在打拉鋸戰,那么今年液冷絕對有了無可置疑的地位。幾乎所有儲能企業都有液冷儲能產品,市場也早已經出現了風冷+液冷的儲能系統,甚至一些企業開始首推其液冷產品。
一方面,液冷在溫控方面相較風冷有更大優勢;另一方面,隨著液冷儲能的優勢愈加明顯,市場發展開始提速,液冷的技術和產品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且速度很快,其價格在不斷下降。
根據 GGII 測算 2022-2025 年中國儲能溫控市場規模將從46.6億元增長至164.6億元,復合增長率為52.3%,未來市場液冷滲透率將逐步提升。
此外,工商業儲能產品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大儲市場的沉寂表現以及分布式發電的高速發展使得工商業儲能需求迅速增長,再加上各地政策支持以及企業產品不斷更新,工商業儲能市場不斷擴張的同時,其經濟性也在提升,爆發的需求和可觀的收益也讓各儲能企業變得瘋狂。
不僅儲能企業開始向工商業市場進發,不少光伏企業也開始以其光伏逆變器業務迅速殺入工商業儲能市場。工商業儲能絕對廣闊的市場前景,也讓其成為儲能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然而,展會熱鬧非凡的氛圍和人氣下,是眾多廠商焦急、愁苦的心情。
火爆場面下頹勢漸顯
不斷下探的價格,早已碰觸到各儲能廠商最敏感的部位。
2023年初儲能系統單價還在1.5元/Wh到接近2元/Wh的價格區間,到下半年突然腰斬,價格直接降到1元/Wh以下,不少企業還沒適應價格快速變化之時,2023年底的0.79元/Wh中標均價更是讓其感到焦慮。
而今年3月份,中車株洲所又以0.648元/Wh低價拿下2h儲能系統采購項目,4h儲能系統底價記錄則在當月被許繼電氣以0.564元/Wh的中標價格刷新。
就在6月16日,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發布2024年第一批磷酸鐵鋰電化學儲能系統框架采購開標。1C磷酸鐵鋰儲能系統平均報價0.968元/Wh,最低報價0.795元/Wh;0.5C、0.25C磷酸鐵鋰儲能系統平均報價0.598元/Wh,最低報價更是低至0.495元/Wh。
本來就因算不過來賬而略顯頹勢的大儲市場,在如此刺激的價格變動下,業主方開始觀望,儲能企業也更加小心,從而導致2024年大儲項目較少,市場更加沉寂,不少儲能企業業績開始下滑,甚至龍頭企業也首次出現虧損。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生存發展,已經有企業開始打破以往的標準,開始面對國內市場進行定制化服務。
眾所周知,為了滿足海運要求以及海外標準,國內企業以往大儲的儲能系統往往都采用20尺標準制造,在這個標準下,將容量提高就成了檢驗各家企業產品實力的指標之一。
從尺寸來看,在20尺的標準尺寸下,儲能系統能做出更高的容量,往往代表企業儲能系統的實力更強。但是在新的市場態勢以及國內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也有企業另辟蹊徑,在跟企業交流中我們發現,已經有儲能廠商開始不在堅守20尺的標準,開始面向國內市場推出不同尺寸儲能系統,其容量也可進行定制,最大可做到6.XMWh。
為了生存發展,除了改變標準面對變化激烈的國內市場,更多國內儲能企業則選擇爭相出海。
一位儲能從業者表示:“國內太難做了,為了生存發展,我們公司現在開始向海外市場發力了,很多企業也都是這樣。”
據其透露,一方面,海外市場儲能收益更高,其平均毛利率大于國內市場,且海外存在一定溢價;另一方面,相比較國內,海外對于儲能的標準審查沒有這么嚴格,雖然對產品質量要求不低,但在項目手續、消防等要求方面,有一定空間。
然而,除了投入巨大外,眾多國內廠商扎堆出海,在統一市場中仍會出現內卷問題,且還要面對如美國市場一般的審查和貿易保護等一系列問題,所以選擇出海也肯定不是一帆風順。
雖然企業正在面臨價格內卷、產能過剩、殘酷競爭的激烈市場環境,但實際上,現階段儲能最黑暗的日子還遠沒到來。
就在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近三成光伏上市公司面臨虧損局面,七成以上企業突遭業績“大變臉”,產業鏈各環節已然進入歷史性低位,整個光伏行業開始不斷出現企業退市、股價暴跌、投資叫停、產線停產等各種問題。
相對于光伏行業來看,雖內卷嚴重,但儲能行業現階段還沒出現如此震撼激烈的淘汰潮,儲能賽道迄今為止表現出的行業競爭烈度,還遠不至于對行業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大換血。
而對于儲能領域各企業來說,緊跟市場需求,把握當下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更要提前做好穿越行業周期的準備。